首页 文章推荐 家电百科 实时讯息 常识
您的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别让供销系统“李鬼”透支群众的信任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9-06 16:22:00    

□余锐颖(广州大学)

近日,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发布声明称,“中国一县一特云平台”与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及其所属企事业单位、主管社团无任何隶属或股权关系,也不存在任何投资、合作、业务等关系,其一切行为均与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及其所属企事业单位、主管社团无关。提醒社会各界提高警惕,注意防范风险。

这家宣称能连接全国供销社购销网络云平台、收取单品包装服务费的机构,实则与供销系统毫无关联。2024年12月,全国供销总社就曾对“中国供销海外购国际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进行打假。

短短8个多月时间内,两起供销系统冒名事件上演,这并非简单的商业造假,而是投机者将“国字号”的公信力当成敛财工具。这一现象受损的远不止个别消费者的财产,更在蚕食助农惠农的信任根基,绝非小事,绝不能任其蔓延。

供销社成为“李鬼”的模仿目标,关键在于它在群众心中积淀的可靠、公益、惠民的公信力。尤其对乡村而言,供销社不是陌生品牌,而是伴随、承载了几代人成长记忆的国牌老字号:它曾是农村孩子的“零食店”,是大人们购买日常用品、生产工具的站点,也是以往保障农资供应的主力军。这种源于历史的亲切感与信任感,在当前乡村振兴战略和城乡融合发展背景下更显珍贵,也让更多群众看到供销社标识便会多三分信任,自然降低了防备心理。而投机者恰恰抓住这一特点,几乎不投入真金白银开展宣传服务,仅套用官方标识,借用“乡村振兴”“城乡融合”“特色农产品”等政策术语,就能让一些人放下戒备,将这份信任变成了“李鬼”们的牟利工具。

更值得警惕的是,套用供销社名义的危害,其真正破坏力在于破坏群众与官方助农组织间的信任纽带。很多人知道供销社靠谱,却不知如何分辨真假,往往被模糊的名称猫腻所欺骗,这就类似“雷碧”“康帅傅”等仿冒名称误导大众。一旦有消费者被这些“李鬼”欺骗,失望乃至愤怒很容易转嫁到正规供销社身上,还可能出现“一次被骗,终身不信”的心理。

面对这样的信任危机,仅靠供销总社事后慢半拍地发声辟谣,显然不够。即使事后能澄清、戳穿眼前的“李鬼”,却无法堵住源源不断、花样翻新的模仿者,等到官方发现骗局时,其往往已持续一段时间。这种被动打假,本质上是对消费者信任的消极保护;真正该做的,是守住这份信任,而非等到骗局发生后再辟谣补救。

“中国一县一特云平台”能顺利召开相关会议、“中国供销海外购国际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能在社交平台宣传,这些都暴露了供销系统的后知后觉。对此,一方面可让官方查询渠道更贴近农村实际、走进田间地头:将查验渠道接入常用政务软件与小程序;通过广播、村委会告示、乡亲群等将“打假指南”广而告之;同时协助村民核验可疑机构、提供举报渠道,并讲透骗局套路,让消费者不仅不轻信,还知道去哪里反映、怎么查证。另一方面需强化技术赋能:依托大数据监测异常变动,对短期内频繁使用“供销”等字样的行为实施自动预警,进一步核实查验相关机构资质,必要时采取限流下架措施;同时主动与平台方对接,探索交叉验证机制,完善事前审核制度网络。

乡村振兴并非仅靠政策、资金就能推进,还需要群众对官方组织的信任作为“软基石”。唯有多方合力从源头筑牢防线,将辨别能力传递至田间地头,才能杜绝乡村发展中的“李鬼”,守护好这份珍贵的信任资产,让供销社这一国字号老品牌在新时代继续成为服务“三农”的定心丸,助力真正的助农惠农政策走进民心。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