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强国建设背景下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路径创新
文丨张涛 天津外国语大学研究员
哲学社会科学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重要工具,是推动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体现了一个国家的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把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作为增强高等教育综合实力的战略引领力量。高等院校作为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五路大军”之一,必须在建设教育强国的进程中承担起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的时代使命。
一、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工作的基本内涵
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核心使命是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与价值意义的系统性探索与建构过程。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工作可被视为是一种知识生产的特殊实践活动。其中,研究主体主要包括教师和各类学生及其他教育工作者。他们因专业背景、研究领域方向、研究兴趣以及所处工作环境的不同而形成稳定的学术共同体,以“先进思想的倡导者、学术研究的开拓者、社会风尚的引领者、党执政的坚定支持者”作为学术价值追求。研究过程是研究人员开展学术探索以获得新知识、理论以及对新知识、新理论进行实践应用的过程。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的研究过程,既强调学术自律与规范,又注重回应国家战略需求与社会现实问题,为构建体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体系提供智力支持。治理体系是保障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工作并使其处于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障。高校科研管理部门是内部治理的体系结构,科研管理制度是基本制度保障,学术评价机制是保障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关键。
二、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工作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教育强国建设是新时代国家现代化建设的重大战略部署,其核心在于以教育强国建设支撑引领中国式现代化。高校作为知识传承和创新的重要基地,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工作存在脱离实际、脱离社会、脱离现实的问题,制约了教育强国建设龙头作用的发挥。
(一)解决复杂现实问题亟需理论原创
恩格斯曾指出:“一个民族要想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当前,“两个大局”相互交织,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知识生产方式发生重要变革,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面临着许多跨地区交叉性、跨领域融合性的复杂现实问题。这些新问题要求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必须作出自主性、原创性和战略性回答,以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为己任。
(二)优化学术发展生态亟需结构重建
受传统价值观念影响,部分高校的哲学社会科学学术组织与行政机构设置嵌套,研究机构成为行政序列的延伸,学术领导岗位由管理人员兼任。研究人员处于单打独斗的作坊式模式,研究过程根据个人学术兴趣自发分散,缺乏协作,并难以形成合力。教育强国建设背景下,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工作必须更加聚焦国家战略需求,注重组织管理模式优化,通过有组织科研催生哲学社会科学创新活力。
(三)学术评价体系亟需价值重塑
长期以来,受自身学科特点和外部环境影响,高校哲学社会科学评价体系存在对论文数量、影响因子、项目经费等硬指标过度依赖,忽视了学科差异、创新程度等难以量化的因素。。建立科学权威、公开透明的哲学社会成果评价体系,必须坚决克服“五唯”顽瘴痼疾,系统性解构学术量化崇拜,加大对决策服务性智库成果、文化传播和公众影响类成果的前瞻性规定,重构具有中国特色的哲学社会科学评价。
三、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工作的改进路径
具有强大的思政引领力、人才竞争力、科技支撑力、民生保障力、社会协同力、国际影响力,是教育强国建设的核心内涵,也是衡量教育强国是否建成的基本评判标准。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作为教育强国建设的重要载体,必须要提高研究人员理论原创能力、改革优化研究过程、优化科研治理体系。
(一)研究主体:以建构中国自主知识体系为己任
哲学社会科学学科的属性,决定了研究主体自身价值判断、认知观念的特殊价值。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指出:“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归根结底是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构建中国自主的哲学社会科学知识体系从根本上讲就是要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者聚焦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大命题,不断丰富并形成具有本国国情和实际需求的知识体系,系统回答社会发展和人类自身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
一是优化现有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工作者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基于中国式现代化的社会实践和现实问题,自觉把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贯穿到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全领域,同时立足高校学科优势和地方资源禀赋,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阐发,开展特色文化研究、古文献整理、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为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夯实文化基础。
二是增强哲学社会科学学术体系的时代性。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工作者要突破“书斋思维”,以回应现实问题为导向,以方法创新为驱动,推动学术研究从“滞后解释”转向“前瞻引领”,从“理论自洽”转向“实践赋能”,将学术研究深度嵌入国家发展脉络,加快新文科建设,升级改造文学、历史学、哲学等传统哲学社会科学学科,培育打造数字经济、数字人文、智慧教育等新兴和交叉学科,培育新的交叉学科创新点。
三是创新哲学社会科学话语表达体系。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工作者要坚持以人民群众的现实需求引领自己的学术追求,用学理化语言阐释政治话语,用通俗化表述解读学术话语,运用生动活泼、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和语言阐明新思想、讲活新理念、传播新知识。同时,立足当代中国鲜活生动的社会实践,提炼具有主体性、原创性、能够被国际学术界和世界人民所认同、所接受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用精准化外译传播“中国故事”“中国方案”,在跨文化的“自塑”与“他塑”中提升中国话语的国际传播能力。
(二)研究过程:实施有组织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
教育强国建设具有鲜明的目标导向。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过程必须围绕教育强国建设,构建服务党和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的有效路径,实现从“想干什么就干什么、能干什么就干什么”的个体化研究,向“国家需要我干什么我就干什么”的有组织科研转变。
一是强化研究问题聚焦。《面向2035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要求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工作“为提升国家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重要战略支撑”。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要进一步强化研究问题的目标导向,瞄准国家的重大战略需求,凝练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方向,系统分析其成因、性质、状况和发展趋势,体现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战略导向、组织导向和价值服务导向。
二是明确研究任务对接。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要注重围绕当前党和国家中心工作和重大需求,确定哲学社会科学科研工作重点,主动融入发展实践、主动服务政府决策,推动研究成果向应用转化,畅通研究成果的报送发布及共享渠道,及时转化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成果,更好地发挥其决策服务价值,为区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言献策。
三是创新科研运行模式。把握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规律,通过学术平台升级、学术创新团队支持、学术资源共享等举措,强化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在组织管理、资源共享等方面的系统布局、系统组织与跨界集成,构建多主体协同创的科研项目运行模式。提升哲学社会科学实验室、人文社科协同创新中心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建设水平,形成区域化、集群式、共享型的强大学术创新合力。
(三)学术治理:构建哲学社会科学评价体系
评价体系既是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风向标,也是高校推进教育强国建设的指挥棒。构建高校哲学社会科学评价体系,必须以科学权威、公开透明为目标导向,形成基于“价值导向、创新导向、科学导向”的“扎根中国实践、强化学术创新、体现专业权威”的评价体系。
一是体现评价的政治引领与价值导向。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评价体系的构建,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注重评判研究成果的政治服务属性和社会服务价值,体现“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价值导向。要强化价值引领与社会责任,突出社会效益,评判研究成果对民生改善、社会治理、文化繁荣的贡献,倡导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人民立场和学术伦理道德,引导研究工作者以增进人民福祉为使命。
二是体现评价的学术引领与创新导向。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评价体系的构建,必须突出对学术成果质量与创新力的评价,围绕评价标准革新、方法创新、激励机制优化,通过制度设计引导学术研究突破传统范式、激发原创活力。评价指标方面,将成果的理论原创性和实践创新性作为核心指标,弱化对论文数量、期刊影响因子的过度依赖。在同行评议和代表作评议的基础上,推动跨学科评价平台建设,引入大数据分析和科学计量,构建多维评价模型,鼓励支持研究人员选择长周期、高风险但学术价值高的基础理论研究和原始创新研究。
三是体现评价的专业引领与科学导向。专业性体现在评价体系的科学性、权威性、精准性和规范性。哲学、历史学等人文学科侧重理论创新与文化传承,经济学、社会学等社会科学注重实践价值与政策贡献,丰富衡量评价学术创新能力与学术影响力的成果形式。建立多元利益相关者协同治理的学术治理体制机制,发挥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专业性学会在学术评价中的作用,保证评审专家信任度、权威性和相对公正性,从根本上保障学术评价制度设计的公平正义。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合理使用文献计量数据,完善并加强同行评议制度建设,形成哲学社会科学定性与定量相融合的学术共同体评价体系,为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知识体系提供坚实支撑。
(本文系天津市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一般课题“‘破五唯’视域下地方高校内部治理体系现代化的实践研究”(CIE210142)阶段性成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