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食品安全无小事!江门如何答好这道民生考题?

日前,江门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发布公告,鼓励广大师生、家长和社会公众对“校园餐”食品安全重大违法行为进行举报。与此同时,江门市教育局也公布了“校园餐”和中小学教辅征订、校服采购专项整治的投诉举报方式。这一系列举措的发布,引发社会广泛关注。
事实上,早在去年6月,江门市教育局就发布了《江门市开展全市学校“校园餐”专项整治行动的公告》。自2024年6月起至10月,全市教育系统开展了“校园餐”突出问题专项整治行动,大力整治安全管理不规范等乱象,严查监管不力、以权谋私等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切实保障校园饮食安全。而去年,江门市“校园餐”领域还发生了令人痛心的贪污案例。去年8月,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发布广东通报的12起群众身边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典型案例,其中就包含江门市蓬江区委原书记劳茂昌违规插手学校餐饮服务项目受贿案。通报显示,2022年至2023年,劳茂昌利用职务便利,为私营企业主中标蓬江区公办中小学食堂等项目提供帮助,非法收受他人财物,数额巨大。
因此,今年江门市发布的事关“校园餐”食品安全的系列举措,不仅是对去年专项整治行动的有力延续,更是对前期工作成果的巩固和提升,体现了江门市在校园食品安全治理上的持续发力。
从政策力度来看,江门市对“校园餐”食品安全重大违法行为的界定细致且全面,涵盖无证经营、使用劣质食材、违规使用食品添加剂等多类严重危害学生健康的行为,让监管有清晰标准,公众举报也有据可依。在投诉举报方式上,开通“12345”服务热线、“12315”平台,公布各县(市、区)电话和邮箱,拓宽了监督渠道,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监督的良好氛围。
投诉举报作为发现问题的重要渠道,能够精准捕捉校园食品安全领域的隐蔽隐患,激发公众参与监督的热情。不过,食品安全风险防控更需依赖常态化的日常监督。日常监督好比校园食品安全的“防护网”,通过高频次、全覆盖的巡查检查,能够对学校食堂、食材供应商等重点主体进行动态监管,将过期食材、卫生不达标等隐患扼杀在萌芽状态;相比投诉举报的事后响应,日常监督更强调主动出击,通过定期抽检、飞行检查等方式,实现对食品生产加工全流程的实时把控。二者并非相互替代,而是互为补充——投诉举报为日常监督提供精准线索,日常监督则为投诉举报构建预防屏障,共同织密校园食品安全的监管网络。
从落实执行层面来看,相关举措的公布仅是校园食品安全治理的起点,唯有将政策落到实处,执行到位,才能真正守护学生“舌尖上的安全”。各部门应明确职责分工,形成监管合力。教育部门需督促学校严格落实食品安全主体责任,强化内部管理;市场监管部门则要聚焦校园周边环境及校园餐采购、加工、配送等全链条,实施精细化监管。同时,建立跨部门协作机制至关重要,打破部门壁垒,杜绝推诿扯皮现象。此外,还需建立健全监督问责机制,对工作敷衍塞责、违规操作的部门和个人严肃追责,以刚性约束倒逼责任落实。如此,才能确保江门市校园食品安全治理举措落地生根。
校园食品安全事关学生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是社会关注的焦点。学生正处于身体发育的关键时期,对食品安全的要求更高。一旦发生食品安全问题,不仅会对学生的健康造成严重伤害,还可能引发社会的广泛关注和不安。因此,保障“校园餐”食品安全不仅是教育部门和市场监管部门的责任,更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唯有持续完善政策、加大落实力度、强化日常监督与主动监管,同时严惩教育领域的贪腐蛀虫,才能真正筑牢校园食品安全防线,让家长放心,让社会满意。
近期在校园食品安全领域的系列举措,充分体现了江门市对校园食品安全问题的高度重视和整治决心。通过政策引导、公众参与和严格监管,江门市正在构建一个全方位、多层次的校园食品安全监管体系。相信,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江门市的校园食品安全会得到更好的保障,为学生的健康成长保驾护航。
南都记者 严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