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的育人手账里,藏着22年3000名大学生的青春和梦想
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姬姣姣 通讯员 苏丽敏 常丹丹
“美婷计划8月启动教师资格证考试复习。”“晶晶在校备战考研,专业课复习有些吃力。”“子言8月中旬要参加英语竞赛。”……8月8日,河南理工大学辅导员何军正仔细翻看学生的暑期计划表,一笔一画地在手账上做着记录。
这本写得满满当当的手账,承载着他对98个班级、2985名学生的深深牵挂,也记录着他从初出茅庐的新手辅导员到桃李满园的成长历程。
何军,这位风风火火、深受学生爱戴的辅导员,正是第十三届全国高校辅导员年度人物提名奖获得者。
暑假前,何军就为外国语学院2023级英语专业的学生制定了假期规划。他要求每位学生提交个人自画像和学期计划,并将全年级计划汇编成“青春记忆图鉴”。假期里,他根据档案逐一跟进学生进度,提供个性化指导。
“23级学生即将面临人生选择,考研还是就业?我必须做好记录,帮他们走好这一步。”何军一边翻看计划表,一边给学生发消息了解进展。
提灯引路:照亮育人万里征途
“学生工作是我职业的灵魂。”2003年6月,何军从河南理工大学毕业,留校担任辅导员,他在手账扉页写下的这句朴素誓言,照亮了他22年如一日的育人之路。
“谁是什么性格,谁有什么特长,谁的家庭情况怎样……对于何老师来说,就像是数学公式求解一样,个个都能精准回答,像一个行走的‘学生数据库’。”2018级工程管理专业毕业生王李洋说,“从入学前《我是怎样一个人》到毕业时的最后一封信,每一位同学的初心感悟、追梦历程,都被何老师精心收录,并制成时间胶囊,时刻激励我们圆梦……”
为了帮助学生更加精准地做好成长规划,何军利用假期休息时间,为所带的每一位2018级学生做了一份个性化成长分析报告。505页,26.07万字,包含着每一位学生每天的学习时长、学业基础成绩分析、学业成绩涨幅,甚至还有在校期间的素质拓展成果、学年综合评定情况......里面的每一个字符、每一组数据,都证明着他是如何像一个“智能体”一样输出着每一位学生的人生坐标。
当学生们看到这份专属“人生导航图”时,才惊觉:大学里那些散落的碎片,早已被何老师拼接成璀璨的星轨。
织就星链,托举学生奔赴未来
“教育不是单口相声,而是家校社齐心演奏的交响乐。”面对“00后”大学生步入校园,何军主动出击。他通过QQ、微信,构建起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多维互动•结‘网’授渔”交互式三全育人平台。
为了探索“家校社•三位一体”协同育人模式,何军征得学生和家长同意后,与每位学生和家长都成为微信好友,然后以专业、宿舍为单位,分别建立“学生家长”“学生及家长”微信群。在此基础上,针对生活困难、性格内向的学生,专门建立了“助力成长”微信群,给这些学生追梦再加一道后盾和保障。
“听贝贝说,何老师带的学生每天哪节有课他都记得门儿清。节假日期间,何老师也会和家长联系,第一时间掌握孩子到家的情况。慢慢地,我们彼此也形成了默契,孩子一回家,我就赶紧给老师报平安。”外国语学院学生汤贝的父亲说,“何老师对孩子的了解,以及为孩子成长做的规划,比我们做父母的还细致全面。”
就这样,何军用真情建立起了协同育人之网,并且继续将网结到就业领域。他组建“就业咨询”群、“硕博薪火相传”群,开通“就业直播8”等,凝聚企业领导、优秀校友等力量,为同学们就业、考研牵线搭桥,他推动建立的校企合作基地,累计输送毕业生至企业数千人。
平台的打造开启了以学校教育为主导、以家庭教育为支撑、以学生自我教育为基础、以社会教育为补充的立体化育人格局。该平台被列为“河南省高校网络文化建设精品项目”,获评“全国走好网上群众路线优秀案例”“河南省高校精神文明建设优秀工作案例二等奖”。
无声守护:滋养每颗种子成长
“我特别心疼我的学生,知道这件事的时候,我满脑子想的就是怎么把损失降到最低,让孩子少受些罪。”看着手账本里一张泛黄的照片,何军满眼心疼。他说的是一名2014级专升本的学生,这名学生不仅学习刻苦,还特别懂事,但毕业那年却不幸遭遇车祸导致严重失忆。
“当时何老师每天东奔西跑帮助我们找专家、办理住院、打官司……但凡他能想到的,事无巨细,亲力亲为……”学生家长一边说,一边默默抹眼泪。那泪水是心疼孩子,也是对何老师的感激。
当年,这名学生从ICU病房出来时,父母都难以辨认。可他嘴里一直喃喃地喊“何老师”。出院后回家休养,他仍时常念叨起何军。何军得知此事后,专程驱车百里看望学生,耐心又温柔地向他讲述学校里的生活。这次看望竟奇迹般地唤醒起这名学生的一部分记忆。从这之后,何军每周都会专门抽出时间和学生聊天,一直陪伴他康复……
在何军的手账本里,还夹着一张皱皱巴巴,但却被他视作宝贝的十元钞票。谈起这十块钱,何军感慨万分。
2005年,班里一名男生因抑郁症休学。何军带着心理专家团队数次登门家访,并说服家长在学校附近租房陪护。患病期间,每每心境波动起伏时,这名学生第一个想要倾诉的人,就是何老师。俩人经常沿着校园内的馨月湖或围着操场走上几圈,听完学生的倾诉,再把他安全送回住的地方,何军才会带着疲惫和安心回家。
有一次,何军有事没及时赶回办公室,就嘱托一名在校生给他买份饭。隔天,何军在这名学生坐过的位置上看到了这张已经被攥皱的十块钱钞票,和一张写有“感谢午饭”的字条……
这名学生毕业后,一直待业在家,但他却多次从外省辗转回校看望何老师。每次到校,他就安静地坐在何老师身边,就像没毕业时那样,好似在享受久违的安全感……
正所谓育人育心,教育如养花,育人者用心浇灌,希望的花朵终会绽放。每个人的成才之路不同,何军用言传身教浇灌学生,滋养他们成长成才。
似火芳华,映照星辰熠熠生辉
“今天收到了张同学发来的喜讯,他晋升为世界五百强企业分公司的掌舵者,我很欣慰,更为他骄傲。”手账本上,写着这样一句话。
“我是何老师手把手教出来的。”张超说,“从‘进门前三声轻叩’的职场礼仪,到材料装订的骑缝章规范;从办公打印的严谨要求,到活动统筹时应急预案的制定……何老师教会我的从不是刻板教条,而是影响深远的制胜法宝。”
张超是何军带出的第一届毕业生,从班长到公司的掌舵者,他始终牢记何军老师的教导,发挥专业特长,引领企业破浪前行,行稳致远。他还反哺母校,经常回校为学弟学妹们作讲座,激励他们成长成才。
像张超这样优秀的学生还有很多:毕业就签约跨国集团、年薪20万元,不到1年升任矿长,成为中铁集团最年轻的项目经理……他们是何军的学生,也是继续助力育人工程的种子。22年来,“何军的学生”这个标签被近3000名学生,带着走向社会。其中的679名党员,在各行各业发光发热,贡献青春力量。
专门制作何老师卡通头像便签纸的王同学、亲手撰写春联的杨同学、邮寄二战考研录取通知书复印件的张同学……他们给何老师送来的是感激和不舍,更是何老师和他的学生们追梦之旅上的点点星光。
“护航一批批学子逐梦远航是我的人生梦想,小小手账本记录着无数学生追梦的点滴,也定格着我一次次圆梦的喜悦。”22年来,何军每天迎着清晨六点的朝阳,踏着夜晚十一点的星光,用最朴实的情怀,最坚定的步伐,践行着立德树人的教育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