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记忆中的陪伴,终将会成为激励前行的力量”——清明节前夕走近殡葬司仪群体
新华社西安4月3日电(记者陈晨、李亚楠、孙正好)“只要不被忘却,就不曾真正离开……”
礼毕。西安市殡仪馆“90后”司仪席萱深吸一口气,从主持台后缓步走出,面向逝者的遗体三鞠躬。哀乐响起,她引导来宾肃立、默哀。一位90岁的老者,就此完成了人生谢幕。
有鲜花,却没有掌声,有音乐,但没有欢笑。与其他同行光鲜喜庆的工作环境不同,身为主持人的席萱,每天面对的是悲伤与肃穆。外人眼中神秘甚至有些忌讳的工作,她和同事们坚守于此,“人生的最后一站,总得有人来送,我们希望每个生命都能有尊严地告别。”她说。

每天清晨7点前到岗化妆,换上工装;查看现场布置,核对逝者信息;主持告别仪式,将遗体送至火化间;下午与另一位逝者的亲属见面沟通……工作流程如时刻表一般精准,但殡葬司仪每天要面对的,却绝非程式化的场景。
入职13年,送别了上万人,席萱经历过许多人一生都不曾见过的震撼情景,也一再被亲情的力量深深打动。
一对新人在筹备婚礼过程中遭遇车祸双双去世,家长决定在殡仪馆举行一场特殊的“婚礼”。时隔多年,席萱仍清晰记得当天的细节:背景音乐是新人生前喜欢的乐曲,现场布置着气球和玫瑰。按照婚礼流程,亲人哽咽着为他们送上祝福。
“这对主持人心理素质和业务能力是双重考验。既要温馨,又不能太煽情使亲属过度悲痛,尺度拿捏就很关键。”整场仪式席萱主持得温暖感人。
仪式结束后,逝者的妈妈浑身颤抖着握住席萱的手,一直在说“谢谢,谢谢!”席萱的泪水也夺眶而出,“那一刻我觉得,能陪伴亲属走过最艰难的人生时刻,让他们得到慰藉,便是这份工作的意义。”
更多则是平凡的告别。“人生或长或短,经历千差万别,但每个人的生命都是独一无二的。”为了呈现好逝者的一生,席萱和同事们会与亲属深入沟通,了解逝者生平、获知亲属心声,努力写出个性化、有感染力的主持词。

把控现场氛围、应对突发状况、抚慰亲属情绪,殡葬司仪工作靠经验积累,也靠处处留心。“工作之余,我们需要广泛阅读文学、哲学、心理学方面的书籍,要了解不同职业、不同人群的特点。日常生活中看到听到的金句,也会随手记下来。”席萱的同事、35岁的胡姣已写下了厚厚几本工作笔记。
席萱和胡姣所在的西安市殡仪馆业务一部礼仪组共有32名司仪,平均年龄不到30岁,大家进入这个行当的原因不同,却都要面临同样的职业挑战。
克服恐惧,是他们必须闯过的第一关。
礼仪组组长颜雯至今记得头一次来到殡仪馆内部通道的场景。“面对摆放有序的遗体,耳边传来哭声,内心还是有些胆怯的。”历经近一个月的“心理拉锯”,她亲眼看到,殡葬司仪是一份传递爱与温暖的职业,每一场仪式背后,都有一个家庭最想念的亲人,恐惧感便慢慢消散。

然而偏见也时常袭来,殡葬工作者由此养成了一些职业禁忌:工作场合不微笑,不主动与人握手……更多从业者则坦然接受,并尝试用行动去消融成见。
“偏见更多源于一些传统观念,并非针对我们,不卑不亢做好服务是我们应有的态度。”颜雯说,16年前入职时,礼仪组仅有3人,还是一份“羞于启齿”的工作,但如今,她已越发感受到暖意,“很多人开始了解这份职业,越来越多年轻人愿意加入其中。单位同事里已有不少‘00后’,我们的孩子也觉得父母的工作很崇高,会主动向同学介绍。”
工作性质使然,不少殡葬从业者沉默寡言,却心胸豁达。“见惯了离别,就要更乐观积极地活着,去爱自己、爱亲人、爱生活。”胡姣说,工作中收获的一个个感人故事,也让她有了更为深刻的人生体悟。
在殡葬司仪眼中,葬礼是一场告别,更是一次生命教育。颜雯说,除了处理遗体,殡仪馆也承担着文化传承、精神指引、家风建设等功能,“它会让我们静下心来审视生命、思考亲情,收拾心情、再次出发。”
“那些记忆中的陪伴,终将会成为激励前行的力量。”
席萱说,她最喜欢用这句话,为告别仪式收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