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书单·新书|不内疚也没关系

《什么是疯狂?》
[英]达里安·利德 著,金伟闯 译,东方出版中心,2025年1月版
长久以来,人们将疯狂视为一种例外,认为那只是少数“非正常人”面临的困境。在这本书中,精神分析师、英国精神分析学院院长达里安·利德借由丰富的案例,提出了新的观点:疯狂是人类共同的生命经验,它并不一定是精神疾病的症状,而是我们解决内心冲突的方式;疯狂也并不总是伴随着剧烈的情感爆发,相反,它往往与正常生活无缝地交织在一起,而这些“安静的疯狂”背后,则潜藏着个体自我修复的尝试。在疯狂与文明之间,学会直面内心无声的风暴,才是每个人必修的心理课。

《黑色的眼睛不看光明:发现真我的“幽暗情绪哲学”》
[美]玛利亚娜·亚历山德里 著,高天羽 译,云南人民出版社 | 理想国,2025年1月版
“追求情绪稳定,让我们自相矛盾:原则上我们认为应该正视他人通过负面情绪表达的诉求,但这个负面情绪落到自己头上时,我们却自感负疚。”作者指出,市面上流行多年的“自我情绪管理”“积极正能量心理学”实是对个体的漠视、愚弄和操控,是“积极态度暴政”。上位者可以这样愚弄弱势个体,个体却不可如此盲从或自我怀疑。破题后,作者从愤怒、痛苦、哀恸、抑郁和焦虑五个所谓“负面”情绪维度,以犀利的笔触,结合生活实例及敌友双方的心理学和哲学理论进行讲述和分析,挖掘社会对负面情绪的惯常态度出自什么思想根源,这些思想资源又有何错误——特别是在面对鲜活、复杂的实际生活事例时。本书作者玛利亚娜·亚历山德里(Mariana Alessandri)是美国得克萨斯州大学大河谷分校哲学系副教授。

《心智、现代性与疯癫:文化对人类经验的影响》
[美]里亚·格林菲尔德 著,祖国霞 等译,吴泽映 校,上海三联书店,2025年1月版
本书的导论和哲学部分提出了一个核心的理论假设:心智和文化是区分人类社会与物理世界和生物世界的关键因素;所有人类社会的问题,归根结底,都源自心智和文化的层面。其余章节则以民族主义如何引发现代西方社会普遍存在的三大精神疾病(精神分裂症、躁狂抑郁症、重度抑郁症)为例,来验证这一理论假设。作者不仅追溯了这三大精神疾病的历史脉络,还将它们在社会层面的广泛传播与民族主义所塑造的现代文化结构相联系。这一视角颠覆了或仅从生物学角度或从唯心主义出发来解析精神疾病的传统做法,为我们理解和分析精神疾病提供了新的维度。作者认为,现代民族主义建立在人民主权、平等和世俗主义的基本原则之上。二十一世纪的公民享有前所未有的自由,可以成为个人命运的缔造者。尽管这是一种赋权,但也让人们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人们必须不断评估自己的身份,管理自己的欲望,并调整自己在社会中的地位。对于弱势群体来说,这种过度的压力在某种程度上导致了精神疾病的普遍发作。作者分析了躁狂抑郁症和精神分裂症的大量病史,认为这些疾病是由社会对自我实现的过度要求所引起的自我功能障碍。本书作者里亚·格林菲尔德(Liah Greenfeld)现任波士顿大学社会学系、政治学系、人类学系教授,是当今世界研究民族主义问题的著名学者之一。

《心的表达》
李沁云 著,上海文艺出版社·艺文志eons,2025年1月版
怀着对人性和人心的好奇,已经在美国拥有稳定的工作和生活的本书作者李沁云选择在34岁时重新去做学生,投身心理治疗行业,并将精神分析作为自己的一生志业。从学徒期的被治疗体验、新手心理咨询师经历,再到作为心理咨询师、精神分析候选人的感悟,这本书记录了作者从2017年至今在不同阶段的思考。“精神分析除了是一种有关人心的理论之外,更是一条实践之路:它关于临床工作者如何带着其全部的人性去接近和理解另一人的人性,如何以其自身被治愈过的、相对健康的心灵,去容纳并滋养另一个人的内心。”

《苍蝇效应》
[荷]伊娃·范登布鲁克 [荷]蒂姆·登海耶 著,袁帅 李龙骄 赵芷洁 刁开元 译,机械工业出版社,2025年1月版
你在生活中或许经常碰到以下场景:看见未读消息就想点掉;优惠券快要失效,感觉不用好可惜;要营养就喝含脂牛奶,要健康就喝脱脂牛奶。其实这些看似由你自己做出的选择,背后都有他人操纵的痕迹。这种利用微小的事物操纵行为的现象,叫作苍蝇效应。在我们未曾留意的时刻,这些苍蝇已经无处不在。作者已经把所有的苍蝇都分门别类列出,并提供了现实中的场景供读者比对。

《不内疚也没关系:与不成熟的父母设立健康的边界》
[美]琳赛·C.吉布森 著,戴思琪 译,机械工业出版社,2025年1月版
情感不成熟父母的成年子女一直在努力建立自我意识,治愈原生家庭为其带来的隐形创伤。然而,情感不成熟父母与人交往时常常令人沮丧、缺乏敏感性,只知索取而不懂付出。他们并不将成年子女视为独立的个体来对待,这会让子女感到疏离、备受伤害和孤独。然而,一旦读者弄清了情感不成熟者的情感陷阱,就能够管理自己的期望,坚守自己的立场,而无须屈从于他们。在本书中,心理学家琳赛·吉布森为读者提供了必要且实用的解决方案,以帮助读者一劳永逸地摆脱情感不成熟者的情感束缚。

《倾听疯狂的声音:被误解的精神分裂症》
[英]南森·法勒 著,姚瑞元 译,贵州人民出版社 | 后浪,2025年2月版
作为精神卫生护士,南森·法勒通过工作和写作的机会遇到不少精神分裂症患者与他们的亲属。通过这些人,法勒接触到了关于精神疾病患者和家属的一些真实故事,这其中有些充满遗憾和绝望,有些依然带有光明和希望。在每个故事之后,法勒还对精神疾病的社会偏见、诊断方式、成因、治疗等进行深入探讨,破除大众对精神分裂症可能存在的误解与偏见。

《我们为何渴望安稳,却又想要逃离?关于身份认同与自我实现的心理探索》
[法]克莱尔·马琳 著,吴芳 译,贵州人民出版社 | 未读,2025年2月版
本书通过乔治·佩雷克、蒙田、米歇尔·福柯等人的作品,探讨身体与心灵的栖居之地。有多少人走着却困在原地,有多少人爱着却好似分离……有些位置是分配给我们的,有些位置是我们本来就有的,有些位置是我们自己寻找到的……这本书探讨人在各个层面上(情感、生活、社会、地理、心理)的心理之所与现实之地。克莱尔·马琳是哲学教授,巴黎高等师范学院当代法国哲学国际研究中心成员,研究方向为生命的考验。

《移情:弗洛伊德与拉康》
[法]凯瑟琳·穆勒 著,姜余 严和来 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 我思,2025年2月版
移情是精神分析的关键概念,正是通过移情,无意识才参与到治疗中;没有移情,精神分析就无从开展。本书作者凯瑟琳·穆勒在精神分析领域内详述了移情这一概念,并通过这个概念串连起弗洛伊德和拉康的理论创新与临床实践,以新的视角揭示了他们之间的传承与超越。作为拉康的弟子,凯瑟琳·穆勒在这项原创且新颖的研究中展示了拉康式的探究精神,通过对弗洛伊德著名案例的重新解析,提出了关于移情的新阐释。

《恨、空虚与希望:人格障碍的移情焦点治疗》
[美]奥托·肯伯格 著,罗萱 段锦矿 译,东方出版社 | 开森心理,2025年3月版
本书对人格障碍进行了实证研究,扩展了移情焦点治疗(TFP)的应用范围,深入探讨了其在分裂样人格障碍、精神病性人格组织、自恋型人格的爱情关系、住院治疗,以及恶性自恋导致的大群体倒退中的适用性。此外,本书还专门探讨了神经生物学的最新发展对精神分析客体关系理论的启示,考察了神经生物学倾向之间的关系及其与心理动力学发展的相互作用;解决了一些有争议的议题,包括精神分析及其衍生的心理治疗的督导、精神分析的未来挑战,以及其作为一种专业、治疗方法和心理健康科学中的社会组织所发挥的作用的创新。本书作者奥托·肯伯格(Otto F. Kernberg)是移情焦点治疗流派开创者,国际精神分析协会前任主席、纽约长老会医院人格障碍研究所主任。

《亲密与骚扰:情感依赖的深层原因》
[法]厄德·塞梅里亚 著,狄佳 译,上海文艺出版社,2025年2月版
毫无自信或拒绝独自生活的孩子、占有欲超强的母亲、焦虑且情绪不稳定的伴侣......你是否觉得自己身边有个需要“照顾”的人?当你所爱的人在情感上依赖你时,这里隐藏着一种未知的骚扰形式。不是道德上的骚扰,而是亲密关系的骚扰。情感依赖的成年人不断的请求和对帮助的持续需求构成了“弱者”对“强者”的骚扰,使他成为一个忽视自己的迫害者。情感依赖者对其身边人的影响如何识别?亲密还是骚扰,如何界定?“照顾者”和“被照顾者”应如何共同摆脱这种恶性循环?本书作者厄德·塞梅里亚(Eudes Séméria)是临床心理学家,存在心理治疗师,法国存在心理学协会副主席。

《午夜时分的心理课》
黄扬名 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25年1月版
本书从自我成长、人际关系、职场探索和情感婚恋这四个方面探讨一个人在生活中可能遭遇的心理困境和情绪焦虑,涉及诸多当下人们关心的话题,如敏感VS钝感、内卷VS躺平、职场PUA、情绪勒索、社交障碍、代际冲突、亲密关系等等。本书作者黄扬名是英国约克大学心理学博士,台湾辅仁大学心理系副教授。

《放不下的痛:运用脑科学修复创伤的40种方法》
[美]詹妮弗·斯威顿 著,严亮 译,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 中科书院,2025年3月版
本书描述了9种较为常见的创伤病例,并提出了40个克服创伤后应激障碍的脑科学技巧。创伤修复和神经科学专家詹妮弗·斯威顿将告诉你,在经历创伤后,你的大脑究竟发生了哪些变化,为什么它会以导致更多痛苦的方式做出反应。基于前沿神经科学研究,你会发现这些变化背后的科学原理,从而更好地理解自己的感受和行为。

《疯癫罗曼史:关于情感和欲望的11个心理怪谈》
[英]弗兰克·塔利斯 著,许媛 译,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25年2月版
心理学博士塔利斯的治疗室,记录了一个个看似平常或光鲜的人,在外人见不到的私密领域,有着怎样离奇、异常和痛苦的情感体验。有人无法正常去爱,有人一生也无法获得理想中的爱,而有人永远无法从得不到回应的爱中脱身。在人类最强大的情感面前,无论是否知道病因,无论能否提供解答,心理治疗师的力量要比我们想象中渺小,正常与非正常的界限有时又那么模糊,而人类的心灵与头脑中仍然有大片神秘海域等待科学的探索。本书通过讲解心理治疗主流学派的最新发现和重要概念,挖掘了深藏于爱和情感依恋之下的生物与心理机制,对其错误与异常情形做出了思考和阐释。

《另一种疯狂:精神疾病的污名与希望之旅》
[美]斯蒂芬·欣肖 著,蔺秀云 殷锦绣 唐莹莹 译,人民邮电出版社 | 新曲线,2025年1月版
作者用真实的声音,叙述了在父亲患精神疾病的秘密及其带来的压力交织的家庭中,那令人心痛的成长故事,字里行间直击人心。以无比真诚和直率的笔调,让读者见证他从一个恐惧的孩子成长为坚定的倡导者和治疗者的历程:既要面对疾病本身,又要面对精神疾病的污名。污名是另一种形式的疯狂,其后果要比精神疾病本身严重得多。在当今社会,精神健康问题依然遭受着不同程度的误解,这往往会导致精神疾病患者基本权利的丧失。本书作者斯蒂芬·欣肖(Stephen P. Hinshaw)是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心理学教授、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精神病学教授。

《拉康式精神病主体》
[比]斯蒂恩·范霍勒 著,贺罡 译,上海三联书店 | 拜德雅,2025年3月版
本书深入探讨了雅克·拉康对精神病研究的贡献,作者将拉康的工作分为四个广泛的时期,详细介绍并分析了每个时期所包含的一系列核心概念和重要文本,尤其是这些概念和文本对精神病临床实践的影响。这本书还特别关注拉康对临床案例和文学作品的讨论,以及他与心理学、精神病学、哲学和语言学等相关学科的批判性对话。本书作者斯蒂恩·范霍勒(Stijn Vanheule)是比利时根特大学精神分析与临床心理学教授、执业精神分析师、新拉康精神分析学派成员。
臧继贤/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