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文章推荐 家电百科 实时讯息 常识
您的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构筑云南山区儿童的心灵家园!保山昌宁“希望港湾”里的双向治愈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8-18 17:33:00    

“小时候我也是一个人留在家里等爸爸妈妈回来,我知道这种孤独,现在做公益是想把更多的陪伴留给家乡的孩子们……”在保山市昌宁县大田坝镇“希望港湾”,就读于北京林业大学的返家乡志愿者李雅婷,正在用昌宁的茶给家乡的孩子进行茶艺展示和茶叶知识分享。

这位19岁的志愿者曾是云南希望工程“爱心圆梦大学”公益项目的受助学子之一;而今,已经圆梦大学的她心怀反哺之情回到家乡,和做“童伴妈妈”的嫂嫂一起,用倾情陪伴温暖乡村留守儿童的心房。她说,“希望港湾”公益项目非常有意义,她想通过持续做云南希望工程的志愿者,把公益的精神传承下去。

一年前,云南青基会“贝泰妮公益基金”携手共青团保山市昌宁县委,在昌宁县试点捐赠10个“贝泰妮希望港湾”,为当地留守儿童提供了一个校外学习、游戏和活动的空间。近日,项目捐方与工作人员时隔一年再次回到这里,陪伴孩子们度过暑假的尾声,也看看这一年时光留下了怎样的印记。

暖心护蕾,共同成长

暑假期间,“希望港湾”的大门常开,每周都有各类活动开展,孩子们总是喜欢聚在这里,和朋友一起玩游戏,与“童伴妈妈”讲讲自己的小秘密。在大田坝镇“贝泰妮希望港湾”项目点,本周的活动主题是以“茶”为媒,带领孩子们认识家乡、了解家乡茶文化。志愿者李雅婷说:“我的专业就是林业工程类,我想通过这个茶艺启蒙在他们心里种下一颗小小的种子,让他们真正关心家乡发展。”

六年级的小轩和依旧短发的小雪是大田坝镇“希望港湾”的“常驻嘉宾”,通过港湾的各类活动,他们慢慢喜欢上了这里,“童伴妈妈”李权芳对他们非常熟悉。还记得“希望港湾”刚刚开启时,两个孩子都很内向,而今他们脸上的笑容多了,参加活动也更加主动。

“这一年在‘希望港湾’做活动,我变得不那么幼稚了。”曾经谈及爸爸就泪目的小轩(化名),而今长成一个阳光开朗的男孩。他笑着对来看望他的工作人员说:“我很想去张家界看看妈妈,因为我听说那里会下雪。”小轩从小就一直留在家乡,与爷爷奶奶一起生活。层层大山分隔了他和外出务工的父母,却隔不断他对父母的思念。

“我变得不那么爱哭了。”曾经总是躲在一旁,不爱参加活动的小雪(化名)说道。对于给“希望港湾”捐款捐物的叔叔阿姨们,小雪说:“真心感谢他们。”

茶艺展示和心愿卡制作环节结束后,志愿者和“童伴妈妈”带着孩子们去了乡镇附近的茶厂,了解茶叶的制作过程,之后,大家开心地为八月份生日的孩子们过了集体生日。

“我想当厨师”“我想当数学老师”“我还没想好”……孩子们争先恐后地分享着自己的心愿,和他们一年前胆怯、不自信的状态完全不同。

送走了最后一个参加活动的孩子,“童伴妈妈”李权芳感慨地说,她对小轩和小雪这两个孩子的印象特别深刻,他们刚开始参加活动的时候性格很内向,不愿意表达,也不愿意交流,现在参加活动次数多了,他们都变得活泼开朗,有时带了零食还会和老师分享。

这些改变,是云南希望工程“希望港湾”公益项目最直观的成效。守护孩子们的健康成长是项目启动的初衷,而在项目的实施过程中,还有一些意料之外的收获。

青春同行,雏雁归“乡”

作为和孩子相处时间最长的人,“童伴妈妈”给孩子们提供了不可或缺的陪伴,而在这些耐心、细心、关心孩子的“童伴妈妈”影响下,大学生返乡志愿者也潜移默化地受到了一些启发。

“我原先设想的是毕业后在大城市找一个对口的工作,然而这次回来之后,通过做志愿者,我看到了家乡的变化,也了解到不仅孩子们需要我们,家乡也需要我们,还有很多地方都很需要林业工程方面的人才。现在,我也希望今后能回来发展。”李雅婷说。

在昌宁县,与李雅婷一样投身返乡志愿服务的大学生还有很多,他们如同归家的雏雁,带着对家乡的眷恋和在大学学习到的专业知识,利用暑期,给家乡的孩子们带去温暖和关爱。

“我对家乡孩子的成长很关注,这次来‘希望港湾’做志愿者,我看到了孩子们的纯真和善良,也感受到了爱心企业和爱心人士的温暖,以及他们对孩子真切的关心。”就读于昆明学院大一的李怡杉说,她希望通过自己的志愿服务,不仅让孩子们有倾诉的对象,也培养他们的兴趣爱好,让他们变得更加活泼开朗。

在昌宁县翁堵镇明山村,返乡大学生张彤也是这次活动的一名志愿者,她说村里最大的经济来源就是茶叶,这次在翁堵镇“希望港湾”的活动让她非常惊喜。活动中,安排了认识茶叶和剪纸的内容,这种传统文化与当地特色的融合,让课程内容更有趣。说起自己的专业,张彤说自己刚好是师范生,毕业后也想回到家乡,希望未来还能和这些孩子在一起,用老师的身份去关爱他们。

据介绍,共青团保山市委自2021年起打造保山市“青春同行”大学生返家乡社会实践项目,昌宁团县委持续深化“青春同行 雏雁归宁”品牌,围绕关爱服务留守儿童开展返家乡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2025年暑假共招募103名返家乡大学生,投身不同岗位实践,为昌宁发展贡献青春力量。在云南希望工程“希望港湾”项目点,这些返家乡大学生通过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充分感受到了公益的力量,也学习到了很多书本上没有的知识。

亲情陪伴,希望港湾

“希望港湾”是梦开始的地方。一年前,孩子们第一次被爷爷奶奶送到这里,他们少言寡语,总是坐在角落,旁观一个个热闹的游戏,想着自己的爸爸妈妈什么时候能够回来。一年后,在各级团组织、童伴妈妈、返家乡志愿者的守护下,那些“希望港湾”的常客是第一批改变的孩子,他们的性格变得开朗,身边的朋友变多了,分享的话语也多了。然而,还有一群孩子,他们很懂事却不快乐。

9岁的小美(化名)长年跟爷爷生活,爸爸妈妈在省外务工,她说:“以前只能一个人在家看电视、写作业,感觉很孤独,现在来‘希望港湾’可以和好朋友玩最喜欢的游戏,我很喜欢这里。”

“我希望她(妈妈)能多陪陪我。”同样家住漭水镇读五年级的思思(化名)说,不知道妈妈在外做什么工作,只知道她在昆明。然而这不算太远的距离,却让思思提起妈妈时紧张得不知如何表达。然而,11岁的思思已经会做很多家务,当爷爷奶奶去收庄稼、摘茶叶时她会在家帮忙做饭。她说,自己最拿手的菜是炒土豆丝。

在卡斯镇卡斯村,穿着传统民族服装的小雅和阿祥单独来到“希望港湾”参加活动,小雅说她很想妈妈,但是自己没有电话,只能在妈妈打电话过来的时候说几句话,她想与人分享自己和妹妹的日常生活,可话到了嘴边,却说不出口了。

在这里,很多大一点的孩子和思思一样懂事,却总是用胆怯的眼神包裹自己的内心,不愿吐露心声。而年纪尚小的小美,却大方地分享了自己的趣事。当孩子们对陪伴和倾听的需求越来越强烈时,来到“希望港湾”就成了他们迈出心理防线、打开心扉的第一步。

来自共青团昌宁县委的工作人员翁亚楠表示,“希望港湾”项目从保障基本需求转变为关注成长质量,一直在探索中发展创新,项目旨在营造一种关爱服务留守儿童的氛围,是从关爱留守儿童的身体心理健康入手,促进留守儿童健康快乐成长。希望这个项目可以持续开展下去,覆盖更多乡村留守儿童,丰富活动内容。

“一年来,昌宁县的‘希望港湾’项目在执行过程中获得各级团组织、村社区、‘童伴妈妈’的配合,还有云南青基会‘贝泰妮公益基金’的大力支持,可以说运营得非常好。”共青团昌宁县委副书记杨倩表示,“希望港湾”有大学生返乡志愿者为孩子们辅导功课、教授课外知识,也有“童伴妈妈”倾听他们的诉求,给予真情的陪伴,越来越多的孩子喜欢来到“希望港湾”。今后,针对心理咨询服务这方面的缺失,团县委将以“传、帮、带”的形式,提高“童伴妈妈”的专业水平,帮助更多的孩子健康成长。

“希望港湾”公益项目是云南希望工程关爱留守儿童的重要举措,自实施以来,云南希望工程携手社会各界爱心力量,在共青团云南省委的领导下,共筹集善款253万余元,搭建了覆盖全省16个州市的97个“希望港湾”,照亮了45000余名留守儿童及乡村青少年的成长之路。

而今,昌宁县首批10个“贝泰妮希望港湾”已落地实施一年,截至目前,已开展主题活动144期,覆盖留守儿童4061人次,日常服务留守儿童10556人次。未来,这个关于陪伴、成长与希望的温暖故事,还将在云岭大地继续书写。

开屏新闻记者 邓莎莎 文 云南省青基会供图

一审 资渔

责任编辑 何丹

责任校对 刘自学

主编 林舒佳

终审 编委 李荣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