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载无人机在城市“开着就能飞”

酷似UFO的飞行器。 叶浩程 摄
在深圳福田会展中心的展厅中央,一架外形酷似“UFO”的飞行器静静悬停,引来不少围观——玻璃舱罩包裹的观光座椅透出科幻气息。这款eVTOL载人飞行器,正是“低空经济”时代的缩影。不远处,普宙科技的“天鹰”车载无人机系统吸引了不少人驻足体验,不少外籍观众现场围观,技术交流氛围火热。
5月23日,2025第九届世界无人机大会暨国际低空经济与无人系统博览会、第十届深圳国际无人机展览会在深圳开幕。南都湾财社记者从组委会获悉,为期3天的大会吸引了来自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万余名代表、825家参展企业、超5000款无人系统产品集体亮相,展览面积高达6.6万平方米,规模创历史新高。今年大会以“步入低空经济新时代”为主题,聚焦无人机、eVTOL、电动航空器、AI系统、低空物流、安防巡检等核心议题,围绕“产业+场景+治理”展开110多场论坛和技术交流,覆盖低空经济产业链各环节。
记者现场观察到,从飞行器到软件系统,从城市治理到物流配送,低空经济已不再停留在想象之中。深圳这座“无人机之都”,正将低空从概念变成应用,从制造变成生态。
展会上万机齐飞 低空经济场景全面开花
走进深圳会展中心1号馆,密集排列的无人机展台犹如缩微版“飞行博物馆”。从农用植保机、电力巡检机,到警用侦察机、物流配送机,琳琅满目的飞行器展示出“低空经济”多元化场景的勃勃生机。
根据组委会介绍,今年大会展览面积达到6.6万平方米,汇聚来自全球的825家企业参展,展出产品超过5000款,涵盖海、陆、空无人系统全领域,展品数量和技术水平均创下历届新高。
在普宙科技的展台,车载无人机系统“天鹰”成为另一大亮点。该系统集成于车辆车顶,可与车内控制平台联动,实现一键起飞、自动巡航、回传图像等多项功能。现场技术人员介绍,天鹰系统支持红外夜视、语音喊话、应急照明等多种任务载荷,适配不同车型和复杂环境,尤其适用于公安、消防、应急、城管等低空任务的快速响应。“我们把无人机从后备厢搬上了车顶,目标是在城市‘开着就能飞’。”普宙科技负责人说。
企业“秀肌肉”背后,是深圳无人机产业的深厚基础。截至2024年年底,深圳已有无人机整机及链上企业超2000家,产业产值突破1000亿元,占据全球消费级市场70%、工业级市场40%的份额,构建起从研发、制造到运营服务的完整产业链。此次大会上,不少深圳本土企业集体亮相,在国际舞台上展示“深圳智造”的实力。
随着“低空经济”被写入多地政策文件并列为重点培育新兴产业,其市场空间正在被快速打开。以eVTOL为例,2023年国内市场规模约10亿元,2024年翻番至20亿元,预计2026年将突破百亿元。无人机从技术产品逐步向服务载体转型,成为推动县域经济、产业升级与公共服务的重要工具。
从空中交付到智慧治理 “用起来”场景体验成主角
在本届世界无人机大会上,传统的“看热闹”展出方式正在悄然改变,“用起来”的低空场景体验成为产业主角。从城市巡检到物流运输、从应急响应到灾害预警,低空经济正在走出“展示期”,加速进入“场景运营”的快车道。
在大会首日的主论坛上,普宙科技董事长黄立围绕“低空经济赋能城市治理现代化”作分享。他指出,以无人机为基础节点,构建起“数据感知-智能判断-快速响应”的闭环体系,正在成为新一代智慧城市管理的重要支撑。该体系可覆盖治安巡逻、违建监测、交通拥堵识别、环境监控等多类城市日常管理场景,具备全天候、低成本、高效率的优势。
深圳福田区的低空感知网络建设,正是这套理念的现实演绎。据介绍,目前该区已部署18台无人机机库,覆盖79平方公里城区,接入公安、应急、环保等20个政府单位,实现“有任务即响应,无任务常巡查”的全天候管理机制。展会现场,该项目吸引多地市政府代表前来咨询复制经验。
城市之外,低空物流正在成为另一个极具潜力的爆发点。今年以来,全国已有10余个省份在政府工作报告或专项规划中提出建设低空物流体系,明确支持无人机配送、低空运力布局与通航基础设施建设。《2024中国低空物流发展报告》预测,2025年低空物流市场规模将达到1200亿-1500亿元,2035年有望突破6000亿元。
“低空物流最核心的变化,不是飞得远,而是飞得准。”一位参展企业负责人指出,在城市内部短距离投送中,无人机具有绕行快、无需地面资源、不受交通干扰等天然优势,尤其在医疗应急、重要零件配送、山地村落接驳等场景中已形成闭环试点。
场景革命背后,是数据、平台与算法能力的协同支撑。记者在展会现场看到,不少企业不仅展示了无人机产品本体,还带来了自主开发的低空调度平台、AI调度系统、飞行记录与风险预警工具。这意味着,低空经济不再局限于飞行硬件,而是从“飞行器产业”升级为“低空数字生态”。
深圳一季度数据显示,无人机产业增长率达48%,低空经济产业正在从政策红利期迈向产业爆发期。
观察
安全是底线,AI让低空飞行更可控
随着低空经济从概念试验走向城市级落地,安全问题日益成为产业发展的“天花板”。在本届世界无人机大会上,低空安全成为各界高度关注的焦点议题,不少企业带来了技术路径清晰、已实战部署的智能化解决方案,AI对安全治理的重塑作用也首次成为展会的重要话题。
展区内,杰能科世展出的“悟穹”LAS垂域大模型吸引了来自政府与安防行业的大量专业观众。该模型通过“前端轻量化边缘计算+云端智能决策中枢”的双引擎架构,融合雷达、视觉、AI推演、行为预测等能力,构建起一个全域动态感知的低空智能防护网。“简单说,就是从看得见风险到预判风险,从事后反应到事前预警。”杰能科世相关负责人介绍道,该模型已在杭州、合肥、银川等地低空安全监管平台中落地应用,为300余重点区域构建无人机智能识别与反制机制。
安全治理的压力并非虚设。近年来,无人机扰航、黑飞、“炸机”、数据泄露等事件时有发生。中国航空学会低空经济首席专家董志毅在大会发言中指出,“安全是低空经济的生命线。要推动通用航空发展,必须同步构建一个‘审慎包容但不失约束力’的治理体系。”
在传统安防模式难以应对复杂空域与高速决策需求的背景下,大模型技术与多模态融合方案成为新的解法。据杰能科世介绍,其平台日均处理超30万架次空域目标数据,能实现毫秒级响应与动态轨迹分析,完成从“设备堆砌”到“系统博弈”的技术升级。
除了企业实践,多项标准化成果也在大会同期发布。《无人机反制技术概论》《无人驾驶航空器IV储氢瓶通用技术要求》《低空经济:全要素解码》等报告和指南,系统性构建起产业安全规则框架,为行业监管和企业落地提供技术依据和政策支撑。
低空经济规模化的基础,是安全体系的可复制性与弹性能力。未来,无论是eVTOL城市接驳,还是县域物流配送,都必须嵌入智能安全逻辑。“我们希望让空域更安全,也让飞行更自由。”杰能科世负责人表示,安全与效率并不矛盾,AI正是二者之间的桥梁。
采写:南都·湾财社记者 严兆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