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家电百科 实时讯息 常识
您的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人大代表风采 | 黄保明:乡村振兴路上的“致富领航员”与“民生代言人”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5-22 16:54:00    

人大代表风采

编者按:人大代表是一座桥,一头连着党和政府,一头连着万千群众,在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践行和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中发挥着重大作用,他们聚焦百姓关心、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常年奔走在基层一线,访民情、聚民智、解民忧,用实际行动践行“人民选我当代表,我当代表为人民”的庄严承诺。

为更好展现人大代表依法行权、为民履职的风貌风采,讲好河口县人大代表故事,河口县融媒体中心联合河口县人大常委会推出“人大代表风采”专题策划,带领大家一同了解河口县人大代表的责任担当与情怀。

在河口县南溪镇南溪村马多依小组,有这样一位县人大代表,他是村民信赖的“技术专家”,是带动致富的“领头雁”,更是为民发声的“代言人”。黄保明用实干诠释代表担当,带领乡亲们走出了一条产业兴旺、生态宜居的乡村振兴之路。


黄保明挑选瓜苗


2018年以来,黄保明在县农科局的指导下,依托当地自然资源优势引入佛手瓜种植项目。作为小组里的“技术专家”,他手把手指导30余户村民科学种植,从选种育苗到田间管理倾囊相授。“佛手瓜品种好、市场俏,但关键要种出品质。”黄保明深知技术的重要性,除了农科局农技人员的专业指导,他也成了村民的“24小时咨询顾问”。辛勤耕耘换来了丰硕成果,南溪镇佛手瓜因品质上乘,远销北京、四川、贵州、山东,甚至出口越南,2024年每户村民佛手瓜净收入年均达21000余元,昔日沉寂的土地变成了“金土地”。

旱稻


但黄保明并未满足于此,他敏锐捕捉到佛手瓜采摘后的“空窗期”,立足当地实际,利用闲置土地示范种植旱稻50亩,成为村子里最早一批采用“旱稻+蔬菜”轮作模式的种植户之一。“等10月份这旱稻一收,我翻翻土又能种植佛手瓜,一茬接着一茬种,实行轮作种植,这样既避免土地闲置,又能增加一季收入。”黄保明说道。据初步测算,旱稻示范点可收益5万-6万元,在他的带动下,村民也积极跟进种植旱稻20亩,形成“一季瓜、一季稻”的高效轮作体系。

长势喜人的佛手瓜


截至2024年底,河口县反季节佛手瓜栽种面积已超过1万亩,发展“佛手瓜+旱稻”种植模式1000多亩,通过示范推广,平均每亩产佛手瓜6吨,优质稻谷450公斤以上,真正实现了“一地多收”,成为当地稳粮增效一大亮点,为当地农户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收益。

作为扎根乡土的基层代表,黄保明不仅是产业发展的“领头羊”,更是民意的“传声筒”。他坚持每月入户走访,将村民的“急难愁盼”一一记录在心。针对反映集中的“两污”问题,黄保明联合其他代表在镇人代会上提交建议,推动镇政府将马多依小组纳入农村环境综合整治重点村。同时,他积极参与院坝协商会,与村民共商治理方案,向上级争取到专项治理资金。

如今,小组内污水管网铺设完成,垃圾集中处理点规范运行,人居环境焕然一新。“多亏了黄代表,以前村里污水横流、垃圾乱堆,现在环境美了,大家生活也更舒心了。”村民龙继粉感慨道。

黄保明(中)参加旱地优质稻种植技术培训


黄保明的履职故事生动诠释了“人民选我当代表,我当代表为人民”的庄严承诺,成为河口县人大代表助力乡村振兴的鲜活缩影。“乡村振兴不仅要让口袋鼓起来,更要让生活美起来。”黄保明坚定地表示。立足南溪镇独特地势、气候条件,他将继续探索更多“套种”“轮种”模式,持续发展乡村特色产业,让生态红利持续转化为乡村振兴的民生福祉。

从田间到会场,从产业振兴到民生改善,黄保明以一名人大代表的赤子之心,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书写着为民服务的答卷。他满怀信心地表示,在党和政府的带领下,马多依小组一定会朝着“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目标稳步迈进。


图/文:马阳睿然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