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中原|郑伟程 何泽军:以体制机制创新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
□郑伟程 何泽军
近日,省委书记刘宁到河南大学调研时强调,要聚焦产业升级、区域发展需求,加强新工科专业建设,积极搭建校企深度合作平台,完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机制,着力集聚创新资源、做强创新主体,促进产学研用深度融合,助力发展新质生产力。提高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是培育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加快提高成果转化率关键在于破解人才、资金与机制制约,推进农业产业、科技、教育一体化发展。

我省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现状
转化基地体系完善,中试基地建设广受重视。省委、省政府历来高度重视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不仅建设有国家、省、地市级农业科技园区体系,建有省、地、县、乡农业推广体系,而且建有1个国家农高区、2个省级农高区,建有食品加工、动物疫苗与药品、农业微生物工程、数字化成套畜牧装备等省级中试基地。一些科研单位与地方联合建设中试基地,如河南农业大学探索出“重点项目+地方政府”“科技特派员+地方政府”“专家团队+龙头企业”等产学研合作模式,设立科技成果转化基地30多个。
转化形式灵活多样,不同主体转化主渠道有差异。我省农业科技成果产出主要集中在农业科研院所和农业高校。高校主要以技术转让、技术许可方式将成果转让给企业,如许为钢院士团队育成的强筋优质小麦品种郑麦9023主要通过院地合作形式推广到农户。但企业主动对接的是著名科研团队,对广大一般科技研发团队的成果推广不力。
部分成果转化全国领先,整体转化率较低。我省在小麦高产技术、畜禽养殖技术及疫病防控技术等的转化处于全国前列,特别是小麦、玉米、水稻的新品种推广和节水灌溉、精准施肥等技术推广方面取得显著成效。但是,我省整体农业科研成果转化率约为40%,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约10个百分点,距离世界农业领先国家80%左右的水平差距更大。
当前农业科技成果转化面临的制约
人才制约。成果转化需要精通技术与市场,兼具政策、法务、知识产权等多方面知识能力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尽管近年来政府大力实行“科技特派员”“科技副总”等制度,一批研发人员下沉到企业或基层,但远不能满足产业发展需求。
资金制约。农业是投资回收期长、受技术与市场影响大的高风险低收益项目,风险投资、银行等金融主体一般不愿投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这导致对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资金支持不足。
机制制约。转化激励机制不完善,高校与科研院所现有职称及人才称号评价制度侧重在论文、项目、奖励等数量质量指标的衡量,而较少以其转化应用的范围、效果及经济社会效益等指标来衡量,导致科技人员面向产业需求研发不足,大部分成果躺在实验室和书面上。团队合作机制不完善,高校或科研院所大多数研发人员注重育种、种养、肥药等领域的单项技术研发,但基于团队的合作研发、技术集成创新与转化应用不足,部分成果“中试”不足,转化不足。成果转化分配机制不完善,江浙等省份一些农业高校和科研院所注重将知识产权转让的收益权大部分分给研发团队,少部分留给学校或学院,而我省这方面的分配制度还处于探索阶段。
加快提高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
以育强科技企业推动科技与产业融通。农业科技企业是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的结合体,对成果转化最为直接有效。一是组建以企业为主的高能级创新联合体。学习借鉴北京联合育种模式,探索由省内农业创新龙头企业牵头,与中国农业科学院、中国农业大学等国内外一流院校及行业头部企业等组建高能级创新联合体,共同开展联合育种,逐步构建起区域性联合育种商业化体系。二是加大对企业研发平台建设支持力度。引导鼓励创新农业龙头企业牵头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提升核心竞争力;支持农业企业建设省实验室、技术创新中心、中试基地、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创新平台,引导各类创新要素向企业加速集聚。三是大力发展农业科技金融。设立农业产业引导基金,推动银行贷款向农业科技企业集聚,解决农业科技企业贷款难问题;设立农业科技贷款风险补偿资金池,支持农业科技型企业贷款,推动科技金融实现良性循环。
以强化人才培育推动产业与教育融合。一是支持涉农高校及学科专业高质量发展。在省级政府层面持续支持河南农业大学与中国农业科学院联合培养创新型人才,持续加大对省内涉农高校和涉农学科对复合型人才和高层次专业硕博人才培养的支持力度,持续鼓励涉农高校开设文理交叉、研用结合的本科新专业。二是加大高层次技术经纪人培训。采用面对面指导、线上线下组织技术骨干培训班等方式,提升农户农业科技成果推广应用水平。三是持续加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科技素养培训。采取优化农机装备购置补贴政策、继续实施“头雁”培训等行动计划,持续推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科技素养提升,加大新技术新装备采用,推进科技成果转化与应用。
以体制机制创新推动产科教一体发展。一是强化以政府为主导的创新体系建设。省、市、县级政府部门应主导公益类技术成果的转化,引导高校、农科院所主要从事基础研究等公益性研发,并通过合理投入带动普惠性农业科技成果的推广。特别是要用好省内设立的“中原农谷”“周口农高区”等各级平台,构建“创新支撑平台、创新联合体、产业加速器、产业基金”四位一体的创新链体系。二是强化以企业为主导的项目申报与实施。改革科技项目申报及实施制度,大幅提升农业科技项目中企业牵头或参与的比例,支持农业企业面向农业实际需求和现实应用场景开展创新研究,建立以用户反馈评价验收的重大农业科技项目组织实施机制;支持“中原农谷”、中原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交易中心健康发展,发挥各类企业在经营类技术成果转化中的主导作用。三是强化以高校与科研院所为主导的成果转化收益分配制度改革。探索成果权益分享、转移转化和科研人员分类管理机制,如允许专家、科技人员等涉农企业兼职取酬,允许科研单位的成果到涉农企业入股参与分红等。
(作者单位:河南农业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