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家电百科 实时讯息 常识
您的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拒绝“已读”,让社交“缓冲”一会儿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11 18:51:00    

□原紫璐(山西大学)

微信会推出“已读”功能吗?最近几天,这一话题再上热搜,引发不少讨论。对此,腾讯方面回应:不会提供这个功能,并且“以后也不会”。听闻此言,不少网友长舒一口气。(4月10日 北京日报)

这一话题为何会引发公众的激烈讨论呢?究其根本,在微信“已读”与否话题的背后,是当代人对个人隐私的坚定守护。国内外许多社交平台已经推出了“已读”功能,产生了一些“不良反应”。钉钉的“已读未回”催生出“职场冷暴力”新形态。“已读”标记将人际交往置于透明玻璃房,迫使每个用户成为“即时响应机器”,是对个体生活节奏的干扰。

大众对微信官方“已读”功能的抵制,本质上是在捍卫现代人际关系的最后一块“缓冲地带”。 在移动社交普及的现代生活中,人和人之间的社交距离成为软性弹簧,随时挤压人们的生活空间。正因此,民众承受着前所未有的社交压力。或是在忙碌中抽出一段休整的时间,或是情绪崩盘后的缓冲,总之人们需要自主独立掌控的回应节奏,这是对“延迟回应权”的坚持,更是对社交尊严的维护。

这场关于已读功能的讨论,本质上是数字时代人们对技术伦理的深刻反思。 在现代技术发展愈发先进的如今,技术算法、信息茧房、行为追踪等科技逐渐侵占民众的隐私边界,用户对“技术留白”的需求也愈发强烈。如何在快节奏生活中留出独属于自己的一片“净土”,又该如何在技术功能与公众需求之间寻找平衡支点,这些都是留给技术发展时代的重要问题。

大众对微信“已读”的抵制,不仅是用户对某个功能的抵触,更是对人性化社交的集体呼唤。在效率至上的互联网丛林,保留必要的“不透明”与“延迟”,是对人们情感需求的抚慰,也是深层的尊重。在生活压力暴涨的现今,适度的距离感更能维系人际温度,在恰当的时候隐身也许是当代技术伦理应该深度揣摩的规则之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