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您好!】镇宁扁担山镇中心民族学校校长刘正恒:扎根乡村育桃李,勇担使命铸师魂


在安顺市镇宁自治县扁担山镇,有这样一位教育者,他以扁担为喻,一头挑着党的嘱托,一头担着百姓期盼。扎根讲台26载,他以初心为炬,在乡村教育的沃土上,点燃万千孩童的人生梦想。他,就是镇宁自治县扁担山镇中心民族学校党支部书记、校长刘正恒,一位用坚守与革新书写乡村教育振兴答卷的共产党员。
廿六载初心如炬 三尺台使命在肩
1999年,19岁的刘正恒走上教坛。
从江龙镇的山间课堂到实验小学的书声琅琅,再到扁担山的民族校园,时光在粉笔末中流淌,初心在岁月里沉淀。26年间,他是深耕语文教学的“排头兵”,优质课、论文斩获省市级奖项十余次,成为镇宁小学语文界的带头人,更是坚守教育热土的“守山人”,用脚步丈量村寨距离,用情怀温暖留守未成年人的心房。

“躬耕教坛、甘为人梯”,这是他刻在心底的誓言。2015年入党后,党徽在胸前闪耀,使命在肩头更沉,他说:“教育不是注满一桶水,而是点燃一把火。”
如今这团“火”,也烧得越来越旺。

临危受命挑重担 破局突围绘新篇
2023年8月,刘正恒来到扁担山镇中心民族学校,这所布依族聚居区的乡村校,教学质量极不理想,校舍破旧、人心涣散。“戴党徽,亮身份,作榜样,再难也要把学校扛起来!”他带着铺盖卷住进学校,30天走遍30个村寨,500余次家访,梳理出“九大症结”,开出“十条对策”。

他提炼“有韧劲、能负重、敢担当”的精神,构建“3511”发展体系:紧盯教师、学生、学校3大指标,推进环境改善、习惯培优、小班提质、团队建设、文化育人5项行动,实施“十个1”策略,向着“小而精、有特色、质量优”的愿景奋进。
一场校园革新,就此拉开序幕。
五项行动焕新颜 一校一景皆育人
刘正恒率师生打响“五项革新”:荒地变蜡染坊,泥场成篮球场,环境焕新颜,住校生从76人增至234人;抓习惯养成,昔日“翻围墙、满地滚”的孩童,如今文明有礼、自信阳光;推小班教学,施“1+N”导师制,成绩跃升8个名次,红勾与笑脸共增;育师资队伍,市县级骨干从2名增至9名,课题研究结出硕果;挖民族根脉,蜡染、铜鼓十二调等非遗走进校园,学生和社团作品多次在县级以上层面参赛参展,85人(次)获奖,文化种子深深扎根。

大爱无疆暖童心 赤诚一片映党徽
“兜底教育,一个都不能少!”为帮助学生小罗(化名)、小天(化名)解决户籍问题,他跑遍公安、民政;为让困境学生吃饱穿暖,他联系企业捐赠物资,孩子们都亲切地喊他“校长爸爸”。
返乡儿童小马(化名),回乡后因出现自闭、生活自理困难、无法融入同龄群体等情况,被多校拒收。刘正恒把他接到自己班上:“没有温暖的孩子,我们要给他一束光!”在刘正恒的关心呵护下,如今,小马会笑了,也会和同学唱歌了。
2024年,梭形细胞瘤的疼痛让刘正恒彻夜难眠,但校园建设正关键,他强忍病痛坚守岗位,直到临近除夕才接受手术。术后没几天,他就和学校老师进村入户开展控辍保学宣传、家访慰问师生。子女埋怨他“心里只有学校”,但他却笑而不语,那笑容里,有愧疚,更有担当。
春华秋实结硕果 扁担精神谱新篇
自2015年11月入党以来,刘正恒多次被授予“优秀教师”和“优秀教育工作者”称号。担任校长期间,学校被授予“全县教育工作先进集体”“全市文明校园”等称号。

两载耕耘,扁担山镇中心民族学校旧貌换新颜:从“垫底校”到“样板校”,从“没人管”到“人人夸”。省市专家点赞,兄弟学校来“取经”,刘正恒被赞为“乡村教育振兴样板”,也成了众人眼中的教育“挑山工”。
“一头挑着党的重托,一头担着百姓期盼。”刘正恒用26年证明:乡村教育的路,是用脚步踩出来的;民族未来的梦,是用热爱点燃的。在乡村振兴的画卷上,这位校长正以共产党员的赤诚为笔,续写着“让每个孩子都人生出彩”的动人篇章!
特约通讯员 陈雨露编辑 皮亚丹
二审 廖波
三审 王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