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糖难道也要被“卡脖子”了?业内人士表示:99%都依赖国外进口
清晨的厨房里,主妇将一勺白糖撒进煮沸的红豆汤,氤氲热气中甜味悄然散开。这看似平常的一幕,却藏着一个关乎国家粮食安全的隐秘战场 —— 谁能想到,这颗小小的白糖,正面临被 "卡脖子" 的危机?
回溯历史,白糖在中世纪的欧洲曾是贵族餐桌上的奢侈品,价比黄金。如今,白糖早已走入寻常百姓家,却依然保持着特殊地位 —— 它不仅是厨房必备的调味品,更是国家战略储备物资之一。从糖果糕点到饮料罐头,从医药制剂到工业原料,白糖的身影无处不在,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中国作为全球第二大食糖消费国、第一大食糖进口国,对白糖的依赖程度超乎想象。数据显示,2023 年我国进口糖 397 万吨,其中 82.37% 来自巴西。自 2011 年起,国内食糖消费量从 1358 万吨一路攀升至 2024 年的 1550 万吨,进口量也随之水涨船高。这个变化在政策层面同样有所体现:以往只聚焦三大主粮的农业文件里,白糖近年来频频出现,释放出重要信号。
但真正令人揪心的,不是白糖本身的进口依赖,而是上游原料 —— 甜菜种子的困境。在两会现场,全国政协委员、新疆农科院专家的发言引发热议:我国 95% 以上的甜菜种子依赖进口,高端种子依存度更是高达 99%。这个数字背后,是一场无声的技术较量。

走进东北的甜菜种植基地,眼前景象令人深思。现代化播种机在田间穿梭,播撒的却是漂洋过海的 "洋种子"。国外种子经过先进的丸粒化加工,不仅发芽率高,还特别适合机械化精量播种,大大降低了农民劳动强度。反观国产种子,虽已取得一定进展,但在单粒种培育、加工工艺等关键环节,与国际顶尖水平仍存在肉眼可见的差距。
这种差距带来的后果,直接反映在种植端。广西、云南作为甘蔗主产区,近年来因种植成本攀升、效益下滑,种植面积持续缩减。而甜菜种植,由于种子受制于人,产业发展也面临诸多不确定性。更严峻的是,进口甜菜种子价格连年上涨,我国作为进口大国,在定价权上却缺乏话语权。

这场看不见硝烟的 "种子战争",早已超越单纯的经济范畴。当一粒种子的命脉掌握在他人手中,不仅关系到白糖的稳定供应,更威胁着整个糖业的安全。从田间地头到百姓餐桌,从农业技术到国家战略,一颗白糖背后,是无数科研人员日夜攻关的身影,也是一个大国在粮食安全领域的坚定突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