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家电百科 实时讯息 常识
您的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一口烧猪 外焦里嫩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01 10:13:00    

蘸上白糖后的烧猪别有一番风味。

师傅在生猪表面均匀涂抹脆皮水。

整猪缓缓降入炉中。

竹木燃烧过程中散发独特木香。

刀起落间,金红酥皮应声碎裂。

为英利烧猪远道而来的自媒体博主。

烧猪表皮金黄油亮。

烧猪肉裹挟着竹香,独具风味。

在雷州,一年到头至少要吃一次烧猪肉,总有一头烧猪承载着人们的思念或喜庆。临近清明,雷州人为了向先祖表示孝心和敬意,通常会扛着烧猪(也称为“金猪”)上山扫墓祭祖,而在扫墓祭祖结束后,烧猪便会成为聚餐的一道美味佳肴,其中以英利烧猪尤为出名。

英利烧猪摆盘上桌时,金黄色的外皮泛着诱人的油光,每一口都是对味蕾的极致诱惑,肥而不腻,瘦而不柴,完美地诠释了“外焦里嫩”的真谛。

在猛火里缔造“外焦里嫩”

早晨8时许,走进雷州市英利镇,炊烟升腾,老师傅早早已在作坊开始为制作英利烧猪作前期的准备。

猛火里如何炙烤出外焦里嫩的层层滋味?“每头猪都是我自己去挑选的,品质要自己把控才放心。”师傅表示。英利烧猪,要精选八个月以上、体重达240—280斤的优质生猪,太肥则腻,过瘦则柴。从选材到出炉,道道工序都凝结着匠人的智慧。

260斤的本地土猪剔骨后,以秘制脆皮水涂抹均匀,让鲜香渗入每一层肌理中。随着师傅抄起铁针“打皮”,猪皮绽开细密金纹。系铁丝、烧毛、冲洗、烧炉,每一道工序都有条不紊地进行。

要炮制出英利烧猪这道美味,不仅需要前期繁琐的步骤,还需要一个“秘密工坊”——用火砖堆砌,在地上筑大坑,形成一个封闭的圆形烧炉。

据师傅介绍,英利烧猪与其他烧猪的工艺不同,始终坚守传统方式。此外,烧猪用的燃料也颇为特别,不是用我们常见的木柴,而是用竹木。

想要烧出一头好烧猪,火候是关键中的关键。师傅将竹枝填入地炉,在猛火的逼攻下,竹木特有的清香逐渐散发出来,经过三次加竹木,炉温攀升至400℃后,师傅用起重装置将整猪缓缓降入炉中。

炉壁被烧红,所产生的热量传递给大猪,竹木特有的清香渗入猪肉肌理,与油脂交融后形成独一无二的复合香气,这就是英利烧猪传统的地炉烧法。

“一般来说需要烤两个小时,但是烧猪的大小、皮的厚度、炉温高低都会有影响,要凭经验判断。”烧制过程中,师傅专注地观察着地炉中飘起的烟气。油脂坠入火堆噼啪作响,恰到好处地让肌间脂肪经过窑烤,化作晶莹的琥珀纹理。

时间一到,师傅掀起窑炉铁盖,热浪裹挟竹香扑面而来。皮薄酥脆、肉质紧实,有别于寻常烧猪的小巧,比人还高的英利烧猪通体金黄油亮,散发着浓郁香气,视觉与味觉的双重冲击令一旁等候的食客食欲大旺。

在风味里找寻“致富道路”

烧猪刚出炉,来取货的食客与慕名而来的游人已将作坊围得水泄不通。由于工序繁琐,每日产量有限,大肠、小肠等热门部位提前一天就被订完了。现场购买的食客们热切地围聚在烧猪旁,七嘴八舌地讨论着各自心仪的部位。

面对体形硕大的烧猪,师傅不得不分批次进行切割,刀起落间,金红酥皮应声碎裂,粉白嫩肉腾起袅袅热气,肉汁裹挟着竹香奔涌而出。食客们追逐的不仅是皮脆肉嫩的口感,更是炭火竹香与猪肉本味融合的自然风味。

在作坊旁的餐桌上,美食博主在找角度拍摄新鲜出炉的烧猪。据了解,他们是专程从2000公里外的山东赶来,为的就是这“独沽一味”。“从抖音上刷到英利烧猪,特地赶过来品尝,这么大的烧猪我也是第一次见,果然风味独特。听说明天烧的猪更大,还会跟别的博主朋友一起再来拍一遍。”一位抖音自媒体博主说道。

英利烧猪不仅是本地宴席的“压轴菜”、清明时节的“重头戏”,更是古老手艺与现代味蕾的惊艳相遇。随着口碑传播,其火爆需求为当地村民创造了就业机会,带动烧猪作坊、配套养殖业和餐饮服务的兴旺。许多家庭依靠这门传统手艺增收,昔日的乡村美味正转化为乡村振兴的“金钥匙”,为英利镇铺就了一条飘香的致富路。

文:钟茵 陈文

图:吴东俊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