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文章推荐 家电百科 实时讯息 常识
您的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琴澳一体化释放乘数效应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9-06 08:10:00    

宜居宜业、风光秀美的横琴天沐河。南方日报记者 关铭荣 摄

9月5日,《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建设总体方案》(下称《总体方案》)印发四周年。四年来,粤澳共商共建共管共享新体制运作顺畅,创新要素加速集聚,特色产业稳步成长,公共服务与社会保障体系逐步与澳门衔接。

目前,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下称“合作区”)澳资企业超7300户,在横琴居住生活就业的澳门居民超28000人。四年来,经横琴口岸通关的旅客6985万人次、车辆约810.8万辆次。越来越多澳人澳企选择横琴,琴澳一体化发展格局初步建立,对促进澳门经济适度多元发展的支撑作用日益显现。

沿着《总体方案》擘画的路径,合作区与澳门相向而行、越走越近。如今,“澳门+横琴”正在成为丰富“一国两制”实践的新示范、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新高地、实现国家高水平对外开放的新平台,持续书写琴澳融合新篇章。

新示范

规则衔接释放“两制”之利

不久前,琴澳正式实现共用单牌车电子标签,澳门车主完成备案后即可直接驾车经横琴口岸进出合作区,申办流程大幅简化。8月底以来,琴澳两地定点医院实现患者跨境转运全程不下车的高效模式、琴澳跨境学生专车实行“随车查验、免下车通关”的便捷通关新模式……这些便利措施,是琴澳规则衔接不断深化的缩影。

四年来,合作区围绕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存在的堵点、难点,大胆探索、稳步突破,持续推动制度规则“软联通”。目前,合作区已梳理形成琴澳规则衔接和改革创新事项清单306项,促进澳人、澳企、澳资在合作区更顺畅发展。同时,编制出台《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产业发展规划》,印发合作区总体发展规划、放宽市场准入特别措施、国土空间规划,进一步明晰琴澳一体化路径。

在体制机制方面,合作区“四共”新体制运作顺畅,陆续出台40余部内部规章制度,有力保障合作区开发建设提速见效。今年以来,合作区执委会加强与澳门各部门协调联动,推动澳门特区政府在政策、法律、人力、资源等方面加大对合作区投入。今年2月,澳门特区政府设立促进横琴开发建设领导小组,专责协调支持合作区建设重大事项。该小组已召开两次会议,明确将加大人力投入、加强琴澳联动、推动规则衔接,使横琴建设能更好契合澳门经济适度多元发展的实际需要。

新高地

“澳门+横琴”释放乘数效应

“澳门+横琴”加出的是一体化机遇,释放的是粤港澳大湾区发展新动能。在多项政策利好推动下,合作区企业的“含澳量”持续提升。截至今年7月底,合作区实有经营主体近6万户,其中澳资企业达7303户,比合作区成立时增长57.49%。四年来,合作区紧扣“澳门+横琴”主题,深耕细作产业优势点、结合点,逐步培育出契合琴澳资源禀赋的新产业、新业态。这不仅体现合作区的区位优势和政策引力,也让琴澳两地通过产业协同、创新合作,释放出“1+1>2”的增量效应。

再看民生融合,四年来合作区持续完善民生服务体系和基础设施配套,构建促进澳门青年就业创业政策和保障体系,为澳门居民在合作区生活就业、干事创业,进一步走向大湾区发展,提供更广阔空间和机遇。

数据显示,截至今年6月,在合作区生活居住的澳门居民23749人,同比增长30.1%;在合作区就业的澳门居民5762人,同比增长14.1%。越来越多澳门青年走进大湾区各大城市就业、创业、实习。

新平台

打造高水平对外开放“黄金通道”

四年来,合作区在开放体系建设中取得一系列突破性进展:“分线管理”平稳实施,双15%税收优惠有序落地,多功能自由贸易账户(EF账户)体系稳步构建,跨境资金流动更加便捷,法治环境持续优化,一个活力涌动的开放新引擎正在大湾区加速形成。

值得关注的是,横琴还致力于成为连接国内与国际制度、要素、市场的“转换插头”,充分发挥澳门窗口作用和葡语系国家“精准联系人”角色。由澳门特区政府与合作区执委会指导成立的中国—葡语(西语)国家经济贸易服务中心,将充分发挥桥梁作用,促进中国与葡语、西语国家的多领域务实合作。

根据规划,合作区将制定出台专项政策措施,设立中葡中西经贸产业发展投资基金,全力支持中葡经贸中心及其合作伙伴发展,同时广泛汇聚中国、葡语及西语国家的政府、产业企业、专业服务机构等多方资源,发挥政府和市场两方面优势,为企业提供多元化的一站式服务等。

“澳门+横琴”的核心命题,是以制度型开放激发“化学反应”——让澳门国际资源与横琴城市空间深度融合,将“一国两制”制度优势转化为发展实效。踏上新征程,“澳门+横琴”将通过“物理叠加”促成“化学融合”,为粤港澳大湾区探索可复制、可推广的融合发展新范式。

南方日报记者 黄天儒 梁涵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