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兴产业“抢人”,求职者需怎样才能“搭上快车”

●齐鲁人才研究院数据显示,2025届山东校园招聘中人工智能相关岗位招聘需求量同比增长了45%,平均招聘薪资较2024年增长15%,但仍面临“供不应求”的局面
●随着产业结构调整加速,市场对数字化人才需求量激增,而人才培养周期长、难度大,往往需要在实践中不断积累经验
●随着低空经济、人工智能、大数据和互联网赛道的新职业不断涌现,越来越多人意识到学习这些新职业相关技能的重要性,而参与技能培训无疑是提升能力水平的重要手段
一年一度的秋招即将启幕,不少企业已经提前预热,列出急需人才目录。与往年相比,这些目录中出现了许多数字技术、绿色低碳、低空经济等领域的岗位,而这也与当前产业变革的发展方向一致。
同时,由产业变革带来的对岗位能力的新要求,又让求职者不得不重新调整自身定位,通过学习新技能为自己加分赋能。面对这片就业“新蓝海”,求职者需要提早作哪些准备?记者进行了采访。
新兴产业开启“抢人”模式
近日,杰瑞集团正在组织安排2025年秋招活动。作为省内领先的高端装备制造商和油气工程及技术服务提供商,杰瑞集团一直致力于智能化、绿色化、标准化转型,人才成为企业发展的核心动力。“今年,我们继续面向新能源、人工智能、控制、智能网联等领域,引进高质量人才。”杰瑞集团人力资源部相关负责人说,新招录的600余名2025届高校毕业生中,新能源、新科技等方向超300人,预计2026届校招的新兴技术领域人才还会更多。
无独有偶,深耕自动驾驶数据采集的青岛科路培优教育科技有限公司也开启了“抢人”模式。随着企业加速布局智能制造、自动驾驶等技术应用,人工智能训练师成为公司的紧缺人才。“人工智能训练师是在人的需求与大模型能力之间当‘翻译’,通过不断调试让AI更智能、更符合终端用户的需求。”公司总经理张峻彬说,随着相关业务不断增多,企业招聘人员数量也在激增,“今年计划招80人,比去年翻了一倍。”
“以人工智能、新能源等为代表的新兴产业迅速崛起,成为促进高质量就业的重要力量。制造业的智能化、绿色化发展趋势,又加剧了企业对这类人才的争抢,尤其是具备工程实践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往往大家会提前锁定。”一直深耕制造业领域招聘的职多多(山东)智能科技有限公司联合创始人匡世琦说。
最新数据也印证了这一趋势,齐鲁人才研究院数据显示,2025届山东校园招聘中人工智能相关岗位招聘需求量同比增长了45%,平均招聘薪资较2024年增长15%,但仍面临“供不应求”的局面。
人才供需出现“时间差”
一边是对新兴技术领域人才的迫切渴望,一边是符合要求的优秀人才的短缺。在采访过程中,记者不时听到企业人力资源部门负责人谈及“招人难”。
“我们现在急招三电(电池、电机、电控)系统工程师,要求至少有5年动力电池研发经验,熟悉宁德时代、比亚迪等主流供应商的技术路线。但符合条件的人少之又少。即使是一些基层岗位,也面临招人难问题。很多应届生学的还是传统燃油车维修,转岗需要至少1年培训。”一车企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
在人工智能领域,也存在着类似情况。尽管市场需求旺盛,但大部分高校人工智能人才培养体系仍处于建设期,培养的学生也是刚步入就业市场。以山东为例,山东师范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于2021年正式开设人工智能专业,首届本科生于今年毕业。山东大学的人工智能专业,源于学校2018年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建设的人工智能新工科创新实验班。2024年,学校正式成立人工智能学院,人工智能专业划归该学院继续建设。
“随着产业结构调整加速,市场对数字化人才需求量激增,而人才培养周期长、难度大,往往需要在实践中不断积累经验。”匡世琦说,企业的人工智能岗位往往看重实践能力和经验,希望招来的人才能尽快上岗解决实际问题,而刚毕业的大学生很难快速符合要求,导致就业市场出现人才错配。
紧跟需求持续“充电”
近日,在淄博市桓台县,由当地人社部门主办的“生成式人工智能(AIGC)技术应用培训”吸引了众多参与者。“传统岗位越来越少,我就想着学门新技能。得知人社部门把AI绘图、写文案这些‘高大上’的技术免费送到家门口,还手把手教实操,我马上报名了,一定要把真本事学到手。”参与培训的周雪蕾告诉记者,自己目前在一家电商企业工作,明显感到现有技能难以满足工作需要,因此想通过技能学习补齐短板。
如今,像周雪蕾一样的职场人越来越多。随着低空经济、人工智能、大数据和互联网赛道的新职业不断涌现,越来越多人意识到学习这些新职业相关技能的重要性,而参与技能培训无疑是提升能力水平的重要手段。
为让更多有需要的劳动者参与技能培训,今年4月,山东启动“技能照亮前程”培训行动,提出“岗位需要+技能培训+技能评价+就业服务”四位一体模式。同时,还发布全省补贴性职业技能培训需求项目指导目录,新增大学生新职业技能培训项目指导目录,首次纳入无人机测绘操控员、生成式人工智能系统应用员等33个职业。政策指向很明确:引导培训资源流向数字经济、低空经济等新领域。
“近年来,我国产业结构加快升级,高技术、高附加值岗位需求日益旺盛,推动人口红利向人才红利转化,这也提醒我们终身学习的重要性。”匡世琦说,只有对知识和技能进行持续迭代,才能真正拥抱就业“新蓝海”。
(大众新闻·大众日报记者 齐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