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家电百科 实时讯息 常识
您的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田间创客黄子欣:把物联网和大数据“种”进乡土|创业梅州②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03 13:15:00    

在梅江区桃坪村的一座智慧茶园里,传感器实时采集着土壤湿度、精准气象数据,360度摄像头监控着茶树长势。“新农人”黄子欣正用客家话与农户讨论水肥灌溉系统的调试方案。

这位操着惠州客家话、脚踩胶鞋穿梭于田间地头的“新农人”,五年前还是深圳一家科技公司的项目总监。从大湾区到梅州,从“见客户”到“下田地”,她带着满满的农业情怀,在青山绿水间书写奋斗篇章。

黄子欣在调试设备。受访者供图

“有让乡亲们少流汗的技术,为什么不带回家乡?”

“在大城市创业11年,却找不到扎根的感觉。”黄子欣感慨。

大学毕业之后,黄子欣前往深圳,先是从事教育事业,后自主创业,创立了汽车服务公司,但面对汽车市场的不断“洗牌”,黄子欣的工作压力越来越大。

“每一次的资本投入,就要花200%的精力去运营。当我停下来让自己缓冲的时候,突然发觉在这份事业里,我的工作成就感并不高。”渐渐地,她觉得这种生活和工作的状态都不是自己想要的。

2020年初一次偶然的机会,让黄子欣重新思考并找到了事业发展的方向。“我和先生回婆家探亲的时候,疫情突然来到。”留在梅州农村的四个月,成为黄子欣人生的转折点。

“村里面有一个合作社,共有100多亩田地,通常都需要请一些村民帮忙耕种。当时刚好碰上春耕,合作社正在招人干农活,我就索性跟着村里的叔叔阿姨们一起务农了。”黄子欣回忆起自己第一次从事农活,笑着说。

当她拿起锄头与村民耕作时,发现田地仍依赖镰刀锄头,60岁的老人弓着腰背割草,双手因过度劳累而颤抖的画面刺痛了她的心。“我先生是科技工作者,我们明明有让乡亲们少流汗的技术,为什么不带回家乡?”由此,利用科技打造智慧农业的想法便在她心中埋下了种子。

机缘出现在2021年元旦的同学聚会。听闻从事农业十年的同窗计划实践科技兴农,这让在深圳打拼多年的她看到了机遇,黄子欣当即决定联合创办企业。“与其在都市追逐浮华,不如把物联网和大数据种进乡村的土地。”三个月后,梅州市天平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注册成立。

“科技只有沾着‘泥土味’,才能真正扎根乡土”

“最开始的想法是我们公司独立开辟种植场地,运用现代科学技术种植当地的特色水果,进而流转村里的田地。但是因为我们没有种植经验,不了了之。”黄子欣翻着当年的笔记本苦笑,创业初期,自己走过弯路,想过自建种植基地、尝试圈养土猪,却因经验不足接连碰壁。

黄子欣带着深圳团队研发的物联网设备回到梅州,却被贴上“理想主义者”的标签。“明明我的这些技术这么好,为什么大家都不愿意用呢?”抱着不甘与不解,她带着团队开展逐户调研。发现当时梅州农业监测设备安装率达60%,但大量设备沦为摆设——北京某公司部署的虫情监测灯长期“失明”,某产业园的土壤传感器数据三年未更新。

在蕉岭丝苗米产业园,她发现价值30万元的智能设备因系统故障闲置。问及为何不愿意维修,农户表示需请远在北京的团队过来维修,还要一笔不菲的维护费。她和技术人员拆解故障设备,发现仅是价值百元的摄像头模块损坏。这次经历让她醍醐灌顶——智慧农业需要的不仅是技术,更是坚持到“最后一米”的服务。

已经部署完成的智慧农业监测设备。受访者供图

2022年起,天平农业公司陆续成为梅州市蕉岭县、梅江区高标准农业智慧项目建设单位,通过现代物联网技术对当地农业生产的关键数据进行系统监测和管理。实时获取环境气候数据、土壤墒情数据和病虫害数据,帮助农户及时掌握农田实际情况,进而采取必要的措施,保证农作物良好的生长态势。

“农民要的不是冷冰冰的机器,而是解决问题的服务。”黄子欣蹲在田埂边,小心地擦去红外传感器上的尘土。如今的她,经常穿着胶鞋,行走在田间地头。白天在柚园调试水肥一体机,晚上教农户用手机查看墒情数据。其团队承诺“2小时响应、24小时到场”,设备使用率从不足30%提升至85%。“在深圳十年积累的技术,抵不过梅州农户一句‘黄工’带来的成就感。”黄子欣表示,科技只有沾上“泥土味”,才能真正扎根乡土。

“以前是‘来梅州’,现在是‘回梅州’”

“以前在看土壤检测报告只是数据,现在闻到泥土腥气就知道该调灌溉系统了。”黄子欣自豪地说,这位曾经的都市商人,如今能说出不同村庄间的土质差异。她常独自驾车前往偏远茶园,车窗外的竹林云海,后备箱里沾着泥土的传感器,构成了这位新时代农人的日常生活图景。

“在深圳,客户都叫我黄总;如今在梅州,大家都喊我子欣。”采访中,黄子欣的手机不断响起:有村民咨询设备故障,有客户预约技术培训。黄子欣的微信里有137个农业群,从病虫害咨询到设备报修,她随时在线应答。点开相册,最新照片是村民围在智慧大屏前看数据的画面。久而久之,她也早已成了这些村民的朋友。“刚开始问我时候来梅州,现在已经变成了什么时候回梅州。”

在黄子欣办公室,挂着特殊的“成果墙”:智能鸡脚环专利书、与农户的合影、孩童在智慧稻田前的笑脸照片。“农业不该是面朝黄土的宿命,而是充满希望的田野。当教会阿婆用手机查看土壤数据时,我觉得这就是我努力的意义。”

相关>>胡振天与新农人人才驿站的崛起|创业梅州①

来源 南方日报 南方+

见习记者 杨斐君

【作者】 杨斐君

【来源】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客户端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