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农护航计划”稳粮仓 陆金所控股为乡村振兴筑起“靠山”
今年以来,暴雨洪涝灾害显著增多,给不少三农相关产业的小微企业主带来巨大冲击,自然风险陡然升高。田间农作物被洪水冲毁,辛苦耕耘化作泡影;小微企业的厂房、设备遭水浸泡,生产经营陷入停滞。在自然灾害的阴霾下,他们不仅要应对当下的损失,还面临着复产资金短缺的难题。在中国经济的毛细血管里,这些受灾的小微企业主、个体经营者与农户,如同风雨中飘摇的“种子”,虽怀揣生长的热忱,却常因资金之“渴”难以舒展拳脚,亟待普惠金融的润泽。
2025年6月,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中国人民银行联合发布《银行业保险业普惠金融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明确表示,未来五年,基本建成高质量综合普惠金融体系,普惠金融促进共同富裕迈上新台阶。
日前,南方都市报社、湾财社携手中国人民大学中国普惠金融研究院,共同启动“中国普惠金融行”专题系列报道,呈现鲜活生动的普惠金融服务案例、模式,探索数字时代普惠金融创新路径,栏目本期采访平安融易。
作为中国平安集团旗下陆金所控股的融资服务品牌,平安融易专注于为小微企业主、个体经营者及个人提供金融服务。它像一位懂行的“身边人”,用科技搭起“快速通道”,用服务送上“贴心暖意”,为受灾农户撑起保护伞。
线下打赢梨园保卫战:“三农客户回访”行动的速度与温度
7月一天清晨,平安融易山西分公司咨询顾问石志宏的手机传来特别提示音。正在为某家庭农场梳理贷款材料的她立即停下手头工作——这是公司“三农客户回访”行动重点客户的紧急响应信号。
山西隰县的玉露香梨是当地农业支柱产业,此时连续七天的暴雨使梨园大面积受淹。种植合作社理事长张丰收正在冒雨紧张奔忙:“往年这时节正全力抗旱,今年大雨来的猝不及防,我们这千亩果园急需大量资金从外地筹措农药、水泵、人手抢险。等不起啊!再拖下去,半辈子心血就全烂在地里了!”当他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四处联系时,一个人来到果园,裤脚早已被黄泥浆裹成了沉重的护腿,正是平安融易的咨询顾问石志宏。
作为“三农客户回访”行动的重点关注区域,平安融易山西分公司基于隰县梨农前期密集的调研走访,不但了解了梨园的地形特征、经营状况甚至物资行情,更与种植户建立了紧密的联系,第一时间上门开启融资绿色通道。
在合作社办公室里,张丰收在手机上申请了咨询顾问石志宏为其定制的“梨园稳产”融资方案。AI视频面审系统在茶香袅袅中完成了经营场所核验,智能风控系统将这上千亩果园二十年的纳税信息、土地使用权、品牌效应转化为信用资产,“绿色通道”自动为这笔借款提额降费。
此刻,1200公里外的上海总部风控大屏上,全国各个服务网格的实时数据正在跳动,每个闪烁的光点背后,都是小微企业主期盼的眼神。
午后,肆虐的雨势终于显出颓势。张丰收那部沉默已久的手机屏幕骤然亮起——一条100万元入账短信,如同闪电劈开阴霾!“快!老刘!联系农资公司采购药剂,加急!老王!组织所有能下地的人手,不够就向外地搬救兵!”
这笔“救命钱”及时开展果树救治。尽管雨还在下,但梨园的积水正逐步消退,为后续保产稳产争取了关键时间。
这场应急服务,展现着平安融易线下团队“贴近一线、快速响应”的执行力,金融科技实现了风险评估与资金投放的无缝衔接,让“三农客户回访”行动真正为农户排忧解难。
线上为果农辟新路:金融+赋能的力度与深度
类似的故事,也在重庆巴南的猕猴桃园里上演。
猕猴桃种植户梁昌明(化名),因连续强降雨陷入“生死时速”。“那时避雨篷已经损坏,200多亩的园子都灌满了,植株浸水三天就有可能全毁,还好不到一小时就得到这笔资金,马上可以招募人手紧急排水养护。”梁昌明回忆道。
他迅速积极开展生产自救,并得到有关部门、技术专家的及时指导,尽全力保障今年的收成。
这场“数字金融护航”不仅救活了果园,更催生了产业升级——早在今年4月,梁昌明通过平安融易申请“微营贷”,将猕猴桃种植园扩展为集种植、加工、电商于一体的产业链。
作为租地种植的农户,梁昌明曾对贷款不抱希望:因缺乏传统抵押物,过往申请贷款时屡屡碰壁。但平安融易线上开辟的融资绿色通道,恰恰解决了这些痛点。AI视频贷款足不出户申请,智能风控模型将种植经营数据、纳税信息转化为信用资产,系统随即生成定制融资方案,有着“优票方案”提额降费政策加持,梁昌明获得80万元额度。他说:“这笔额度帮了我两次忙,第一次上了生产线,第二次救了果园,都是简单申请当天就放款,效率真是太高了。”
如今,他的猕猴桃汁生产线已通过跨境电商销往海外,果园里新架设的物联网设备正实时监测土壤湿度,为西南山城的乡村振兴注入科技动能。
对梁昌明而言,平安融易“金融+资源”的赋能从生产到销售形成闭环,切实感受到当遇到难处时,平安融易这套金融科技总能提供精准、高效的支持。
从线上到线下,“三农护航计划”撑起平安伞
张建国的梨园转危为安,梁昌明的生产线顺利运转,这些看似巧合的“雨中送伞”,实则是平安融易“三农护航计划”的全方位发力成果。
线上,平安融易专门开通融资“绿色通道”,推出“助农贷”等专属助农产品,通过APP申请,可一键生成等定制化纾困融资方案,不仅门槛低、额度大,而且速度快、更便捷,为急需资金的群体及时送上“源头活水”。
线下,平安融易全国各分公司积极开展“三农客户回访行动”,尤其聚焦需求最急迫的行业。借助“AI+O2O”服务模式,高级客户经理、咨询顾问与客户建立起紧密联系,顶着烈日穿梭于闷热的工厂车间、繁忙的产业园区,甚至深入田间地头密集走访调研,通过“前线团队实地走访+后线风控极速响应”的协同模式,将融资服务送至需求最迫切的农户。
在科技赋能方面,更适配小微企业的风控系统完成创新升级,6000+风险因子库已成功上线。通过特征工程优化、引入更多数据维度、升级机器学习算法等方式,风险模型效果显著提升。同时,依靠线下“高级客户经理”团队凭借丰富的服务经验及客户反馈进一步优化风控效果,使得95%的小微客户能在1.3小时内获得借款。
除了硬核技术支撑,还有暖心的助农帮扶。平安融易持续助力特色农产品的营销推广和产品升级,包括 “产前”对新农人进行培训、“产中”为产业增加生产线造血、“产后”赋能协销,用好直播平台,为农户打开并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助力乡村品牌发展,全方位助力当地农户产业发展,临洮特色农产品开启产业化蜕变。
截至2025年6月底,平安融易已为超过1354.9万名小微经营者注入了“敢闯敢干”的底气。
在中国经济最细微的毛细血管处,这种“数字+人文”的普惠实践正在创造新的可能:让每个勤勉的经营者,都能在手机屏幕上,触摸到金融本该有的温度与力量。这或许正是当下普惠金融最生动的注脚——不仅提供资金,更提供一种“旱涝保收”的发展底气。
当科技让金融触角深入传统信贷难以覆盖的领域,当数据为“信用白户”建立立体画像,平安融易讲述的正是从“救急”到赋能,从单纯资金支持到全方位赋能的普惠金融进阶之路。用科技打通服务壁垒,用温度连接经营需求,让每一份微小的生计都能在金融活水的滋养下,既扛得住突发风雨,也撑得起长远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