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昌探索乡村运营新模式——美丽乡村激活“美丽经济”
2025年入春以来,南昌乡村旅游热持续升温。尤其是“五一”假期,越来越多的市民游客选择来到乡野,领略生态之美,感受野趣乡愁,品味乡村慢生活。
孟夏时节,行走在南昌的乡间小路,处处感受着新的生机与活力。曾经沉寂冷清的农村,通过乡村振兴实践中的“整村运营”新模式,变身“网红打卡地”,成为市民游客向往的“诗和远方”、村民增收致富的新家园。
蝶变之路:从“空心村”到“网红村”
位于梅岭深处的湾里管理局太平镇团山村楠坪古村依山而建,依然保持着古朴的韵味。如今,这个“网红”小村落里,不仅有民宿,还有咖啡屋和茶室等。村前的小溪边传来欢声笑语,市民游客结伴而来,支起帐篷,喝茶聊天,听竹林风声。
“看着这么美的村子慢慢荒废,心里真不是滋味。”回忆起改造前的情景,团山村老支书凌象鹏感慨万千,由于交通不便、缺乏产业支撑,当地村民纷纷外出谋生、举家搬迁,村庄逐渐凋敝,一度沦为“空心村”,16户80余村民,改造前只有2户人家偶尔会回来。
如何让楠坪古村摆脱困境,重新焕发生机?经过深入调研和思考,太平镇和团山村决定尝试一种全新的发展模式——将整个村庄打包交给专业的运营公司进行开发运营。“2020年启动改造,边改造边招商,这在当时的南昌尚无先例,楠坪古村成为第一个‘吃螃蟹’的村庄。”凌象鹏介绍。
“楠坪古村地理环境优越,群山环抱、翠竹葱郁,有历史底蕴,非常适合发展乡村旅游。”在江西君梦文旅有限公司管理员裘双双看来,最大的优势在于整村交付。
“我们主要结合古村地理环境特点,定位为年轻人休闲慢生活的好去处,规划民宿、咖啡、茶饮等业态。”裘双双介绍,2022年5月,开业不到一年的古村迎来第一波火爆的乡村游,之后不断持续,节假日人流量较大,尤其暑假期间每天都有很多人前来游玩。目前整村13栋房屋里,有6家民宿、1家咖啡馆和1家茶铺等业态。
2023年,徐璐来到楠坪古村开办了一家民宿,总共有7个房间,每到周末基本满房,暑假要提前三四天预定,“随着乡村旅游的火爆,未来相信会越来越好。”徐璐信心满满地说。
近年来,南昌城市周边还涌现出许多秀美乡村,从曾经寂寥冷清的“空心村”变成争相打卡的“网红村”。正如有网友在社交平台上写道,“很欣慰,现在南昌好看好玩的村子是越来越多了”。
破局之道:从“碎片化开发”到“运营前置”
传统乡村建设常陷入“重建设轻运营”的困境,南昌的创新在于将运营思维前置,并贯穿发展全周期。
漫步在红谷滩区流湖镇莲塘村,一条条柏油马路直通家门,一幢幢农家庭院错落有致,如今是有名的“棕情小镇”。
2024年,莲塘村启动农业农村“两整治一提升”行动,通过拆“三房”、整治“三线”“三园”、改造村内道路、改建户厕、建设雨水明沟和污水管网等措施,不仅使村容村貌焕然一新,还保留了村子原汁原味的乡村风情。
“改造前,我们引入专业运营公司,依托优美的自然景观和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提前规划。”莲塘村党支部书记闵宾妹说。
“经过前期调研,最终确定了以非遗棕编为主,引入民宿、餐吧、茶庄、书屋等,发展多元业态,建设具有艺术风情的棕榈特色村庄。”“棕情小镇”负责人邹凡介绍,下一步还将利用村里闲置土地,打造家庭农场开发亲子游。
“有了运营公司的统一规划,村里的改造也有了方向。”闵宾妹指着村里的棕树向记者介绍,除了基础设施的改造,还大量栽种棕树,结合莲塘村棕编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力推动文旅融合。
来到安义县长均乡水田埠自然村,青山绿树环抱下,雅致村舍错落有致,青砖小路、水系景观、主题墙绘融入村落肌理,市民游客流连其间,艺术文化气息浓郁。
“没有引入整村运营之前,村里静悄悄的,现在热闹多了,为村子注入了新气息、新活力。”长均乡曹村党支部书记熊小青说。
水田埠自然村共有83户275人,在经历“三清三拆”、两类村建设的基础上,长均乡做足整村运营文章,引进运营团队,对全村资源开展评估规划,充分挖掘乡村特色,有效盘活土地、房屋等闲置资源。
“我们明确‘艺术水田’主题,根据‘一园九馆一中心’的格局,通过主题策划、以商招商,陆续落地了中医康养、彩绘艺术、竹编艺术等十多种业态。”南昌水田人家文旅发展合伙企业负责人朱益峰介绍,通过场地租金、分红等形式,村集体每年能获得10万元的收入。
游客来了,腰包鼓了,村民也成了整村运营的受益者。
“因为要照顾家里小孩,一直留在村里没有外出工作。去年开始,我应聘成为‘艺术水田’的服务员,负责客房打扫、布草等工作,每月有三四千元收入,实现了‘家门口’就业。”村民张燕告诉记者。
振兴密码:招引“新村民”带来新法子
走进梅岭山脚下的安义县长均乡创客凤岗村的枯树空间咖啡馆,一项项艺术装置与周边的稻田、山坡、樟树林相呼应,构成乡野里一幅充满生命力的画面。枯树空间前身为林场职工宿舍,经过28天的改造,由村民口中的“老破小”变成焕然一新的网红咖啡打卡点。许多市民游客从市区驱车一小时来此,亲近自然、感受创意、享受一方静谧。
2024年,在长均乡的引导和支持下,凤岗村通过外引内培、校地合作等模式,引进577空间项目主理人宋敏和乡村业态主理人张裕刚等文旅人才来乡、返乡建设发展乡村。
“为了打造属于凤岗村的品牌特色和文旅氛围,我们在主题定位、业态规划设计等方面下足功夫。”江西巨石文旅有限公司负责人、乡村主理人宋敏告诉记者。一方面,运营团队坚持因地制宜,以运营前置为导向建设乡村,筛选引进适合凤岗村发展的业态,实现产村融合、农旅融合;另一方面,坚持不拆一栋,对房屋建筑进行改造,保留村庄原有风貌,整体风格更加和谐,实现村景融合。
凤岗村还引进了一批创客达人,陆续落地了山角花艺工作室、飞鸟集文创馆、植物图书馆等9个业态,孵化“梅岭脚下 创客凤岗”“与自然”IP。同时,凤岗村抓住人才这一关键要素,通过提供全周期服务、发展贴息贷款、开展创业培训等举措,吸引青年入乡返乡发展,壮大创客群体,引育咖啡馆、桨板运动、共享影院等新潮业态,村名也由此改成了创客凤岗村。
随着“新村民”的加入,南昌乡村活力迸发、创新不断,创客文化愈加浓厚,游客纷至沓来,村景日新月异,实现了“新村民”与“新村景”的双向奔赴。
乘势而上:从“流量”到“增量”
在民宿产业蓬勃发展的同时,梅岭镇立新村并未满足现状,而是进一步延伸产业发展链条。
近年来,随着神龙潭、竹海明珠景区和在芙山房民宿等文旅业态的发展,立新村加快新能源设施建设,建成3个“光伏车棚+充电桩”一体化站,每年收益2.5万元,按全周期30年累计可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75万元。此外,还发展出高山有机无公害蔬菜、家禽、鱼、水稻、油菜等“菜篮子”“米袋子”农产品产业,以精品菜园子和水稻田赋能美丽乡村建设。
为避免网红效应昙花一现,南昌着力构建乡村“流量—留量—增量”的转化闭环。
节假日,洗药湖管理处马口村的萤乡农场、牧云峰景区人流如织,成为网红打卡地。马口村加快完成土地流转翻耕、机耕道、水渠等基础设施建设,引入菌菇及中草药种植。红星村引入产业发展资金,建设木屋民宿项目和豆腐厂,预计项目建成后每年将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20万元。
近年来,南昌已打造出多个乡村运营点位,这些乡村运营点位均明确了合作公司、合作模式、运营主体、文旅业态、空间布局等内容,通过将乡村与文旅、特色产业有效结合,精心勾勒“一户一处景、一村一幅画、一线一风光”的美丽乡村新图景,整村运营助力“美丽乡村”进一步转化为“美丽经济”,乡村振兴之路越走越宽,幸福底色越来越浓。(洪观新闻记者 周冬火 熊婷婷 吴潇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