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里的母爱:穿越千年的深情礼赞
“萱草生堂阶,游子行天涯。慈亲倚堂门,不见萱草花 。”在时光的长河中,母亲的爱宛如熠熠星辰,照亮了我们生命的每一个角落。当温柔的五月微风轻轻拂过,母亲节带着温馨与感恩的气息如期而至。在这特殊的日子里,一同走进那些被岁月珍藏的诗词,在字里行间探寻母爱的深沉与伟大,感受这份穿越千年的温暖与眷恋。

《游子吟》
孟郊
慈母手中线,
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
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
报得三春晖。
孟郊的《游子吟》无疑是最广为人知的母爱颂歌。寥寥数语,便勾勒出一幅母亲为游子缝衣的温馨画面。那细密的针脚里,缝进的是母亲无尽的牵挂与担忧;那绵长的丝线,缠绕的是母亲对孩子深深的爱。孩子就像那柔弱的寸草,而母亲的爱则如那温暖的春晖,广博而深沉,难以报答。

《十五》
王安石
将母邗沟上,
留家白紵阴。
月明闻杜宇,
南北总关心。
短短几句,那份母子间跨越距离的牵挂跃然纸上。一个在南,一个在北,可无论相隔多远,母亲与孩子的心始终紧紧相连。每到月明之夜,杜鹃的啼叫仿佛在传递着彼此的思念。

《慈乌夜啼》
白居易
慈乌失其母,哑哑吐哀音。
昼夜不飞去,经年守故林。
夜夜夜半啼,闻者为沾襟。
声中如告诉,未尽反哺心。
借慈乌失去母亲后,昼夜哀啼、守着故林的情景,表达了对亡母的思念,也歌颂了母子间的深情和慈孝的美德,也警示人们莫忘尽孝。

《墨萱图·其一》
王冕
灿灿萱草花,罗生北堂下。
南风吹其心,摇摇为谁吐?
慈母倚门情,游子行路苦。
甘旨日以疏,音问日以阻。
举头望云林,愧听慧鸟语。
萱草花在北堂下灿烂开放,母亲倚门盼儿归。游子在外,与母亲的联系日益减少,听到慧鸟的鸣叫,更勾起对母亲的思念和未能尽孝的愧疚,将母子间的牵挂描绘得细腻动人。

《岁末到家》
蒋士铨
爱子心无尽,归家喜及辰。
寒衣针线密,家信墨痕新。
见面怜清瘦,呼儿问苦辛。
低徊愧人子,不敢叹风尘。
久别归家的游子与母亲相见时的场景,母亲的欣喜与关切。母亲为孩子缝制寒衣,询问在外辛苦……母亲对孩子的爱永无止境。而诗人在母亲面前,深感自己作为子女的愧疚,不敢诉说旅途的艰辛。
《别老母》
黄景仁
搴帏拜母河梁去,
白发愁看泪眼枯。
惨惨柴门风雪夜,
此时有子不如无。
诗人在风雪夜与母亲分别,看到母亲白发苍苍、泪眼干枯,心中满是痛苦与愧疚,“此时有子不如无”的悲叹,将离别的伤痛与对母亲的不舍展现得淋漓尽致。

小时候
母亲是温暖的港湾
我是港湾里嬉戏的小船
她用温柔的怀抱 为我遮风挡雨
成长中
母亲是明亮的灯塔
我在漫漫人生路上前行
她的目光 穿透迷雾 指引方向
后来啊
母亲是那根长长的风筝线
我如风筝 越飞越高 越飞越远
但那线 始终紧紧相连 从未断过
而现在
我终于明白
母亲的爱 是岁月长河中
永不干涸的清泉 滋润我的心田
记者:杜睿 审核:祁华林 签发:王志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