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文章推荐 家电百科 实时讯息 常识
您的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铭记历史 缅怀先烈·在这片英雄的土地上丨捐躯赴国难 视死忽如归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8-26 07:31:00    

捐躯赴国难 视死忽如归

——在这片英雄的土地上(二)

“我自从‘九一八’东北事变、‘一二八’上海抗战之后,悲愤交集……仓卒离家,一切骨肉亲戚朋友无暇顾及辞别……救国才能顾家,国亡家安在!”

留下这封家书的人叫高捷成,牺牲时年仅34岁。苍松翠柏间,高捷成和200多位烈士长眠在晋冀鲁豫烈士陵园。

陵园入口处,一座24米的烈士纪念塔巍然矗立。塔身上,“无上光荣”四个大字熠熠生辉,塔顶那颗红五星与其交相辉映。

救国才能顾家,国亡家安在!在河北大地,这样的记忆从未远去。

从1933年日军炮轰山海关,至1945年胜利钟声敲响,燕赵大地是除东北三省外,遭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摧残时间最长的地区,也是抗日战争最艰难、最曲折的地区。

城市被轰炸,村庄被焚烧,父老兄弟惨遭屠杀……日寇铁蹄践踏华北,抗日烽火燃遍大地。

人最宝贵的是生命。但在抗日战争期间,无数英雄挺身而出,抛头颅、洒热血,只因民族到了最危难的时候。

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这是一种怎样的精神?

1937年,日军铁蹄踏入河北,献县回族英雄马本斋愤然组织回民抗日义勇队,骁勇善战,令日寇闻风丧胆。

日军抓走马本斋的母亲白文冠,企图逼降。“我是中国人,我儿子当八路是我让他去的。劝降那是妄想。”面对敌人的威逼利诱,这位母亲绝食7天,壮烈牺牲。

马本斋含泪写下:“伟大母亲,虽死犹生,儿承母志,继续斗争!”

1941年秋,为阻击日寇,八路军晋察冀军区一分区一团七连六班5名战士——马宝玉、胡德林、葛振林、胡福才、宋学义,打光最后一枚子弹,扔出最后一颗手榴弹……五人高呼“打倒日本帝国主义!”,砸毁枪支,纵身跳崖。

狼牙山纵身一跃,用生命诠释了不屈不挠、慷慨赴死的铮铮誓言。

——这是一种怎样的无畏?

1939年3月29日,一个遍体伤痕的文弱青年,大步跨上一个土坑坑沿,回头喝问:“时辰到了吗?”

在十几天前一次下村工作中,眼看村民为掩护自己惨遭杀害,这位上一年刚刚当选曲周民选抗日县长的年轻共产党员,在人群中大声报出了自己的姓名:“我就是郭企之!”

被捕后,他被敌人用铁丝穿透双手,严刑拷打。

直到刑场上,敌人还试图用邱县伪县长的职务“打动”他。他却纵身跳入了敌人为活埋他而准备的土坑。

一锹土一声逼问。

当黄土埋过他的胸口时,敌人又一次劝降:“不能暂时投降吗?”

已经呼吸困难的他,用尽最后气力回答:“不能,一分钟、一秒钟也不能……”

冀中平原的一个墓碑上,刻录着三位干部就义前的情状:“当其在室内,以只身抗敌伪,坚贞不屈。向敌伪汉奸叫骂时,声闻数里,风惨云变。”

更多的英雄故事,没有铭刻于碑文,没有记录于报章,没有定格于影像,而是散落在我们脚下的泥土里。

——这是一种怎样的壮烈?

在晋察冀边区革命纪念馆,几乎每一个参观者都会在一张照片前停下脚步。

照片上,一个面容清秀的女子,怀抱稚嫩的孩子,脸上流露着灿烂的笑容。女子名叫张立,是晋察冀军区锄奸部机要科科长。

1943年9月,日寇对晋察冀边区进行“大扫荡”,23岁的张立在阜平县柏崖村被俘。敌人严刑逼问,让她供出党组织和八路军人员情况,张立断然拒绝。

日军恼羞成怒,砍断她的右臂,把她不满三个月的儿子丢进沸腾的开水锅,孩子被活活煮死……

太行山间,阜平县花山村一座陵园静谧肃穆,张立安葬于此。22座墓碑有名有姓,还有4座有姓无名,22座只刻着“抗战烈士之墓”。

73岁的守墓人赵玉山与英魂相伴44年,他说:“没有先辈们的牺牲,就没有现在的生活。”

——这是一种怎样的期盼?

村口的土坯墙前,几个穿着布衫的小伙登上梯子,在墙上写下一行字:“抗战高于一切!抗战必胜!日寇必败!”

虽然已经101岁,但侯文长对80多年前的这一幕依旧印象深刻。当年写下抗战标语的少年中,有一个就是他。

侯文长出生在保定高阳县河西村。日军“大扫荡”时,他流离失所,辗转来到北平,秘密组织进步学生成立读书小组,宣传抗日思想。1945年,他带领同学们创办《文艺大众》刊物。“天快亮了!天快亮了!”发刊词中那句呐喊,道出了多少中国人对抗战胜利的期盼。

抗战时期,河北留下姓名的烈士达10万多人。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河北各根据地军民牵制、抗击、消灭大量日伪军,最多时抵御了三分之一的侵华日军、一半以上的伪军。

太行丰碑,是河北儿女用鲜血染成的,用生命铸就的!

一寸山河一寸血,一抔热土一抔魂。硝烟已散,但那份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仍如太行山般巍峨。

在陆军第74集团军某旅“狼牙山五壮士连”,每晚点名先点“五壮士”,这个传统已经坚持了84年。

“马宝玉!”

“到!”

“胡德林!”

“到!”

…………

跨越历史的应答,仿佛在告慰那些长眠的英烈:你们用生命守护的土地,如今山河无恙,国泰民安;你们用鲜血浇灌的精神,已融入民族血脉,代代相传。(河北日报记者 刘荣荣)

关注河北新闻网,了解河北最新新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