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文章推荐 家电百科 实时讯息 常识
您的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走在希望的田野上,他探寻荆楚文明密码的脚步从未停歇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8-27 20:00:00    

他,是国内文物界的“网红”学者,多次亮相《国家宝藏》《考古公开课》等央视大型科普节目。

他,更是传递荆楚文明的使者。他所主持的郭家庙墓地发掘、苏家垄墓地发掘分别获得2015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2017年全国六大考古新发现。

如今,年近6旬的他,仍活跃在田野考古工作现场。他,就是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方勤。

本期,他作客由湖北日报与枝江酒业共同推出的《真枝酌见》,带我们进入神秘而又有趣的考古世界。

1969年,方勤出生于武汉黄陂。那时的他还不知道,家乡泥土下埋着的 “秘密”,会成为他一生的牵挂。

从小聪慧的他,高考时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北京大学。

谈及填报高考志愿的故事,方勤说,他报北大考古系有着冥冥的宿命感:招生老师当时正在黄陂盘龙城遗址进行考古工作,看他来自黄陂,说道“黄陂有盘龙城遗址,黄陂伢学考古,可以把家乡文明传承延续下去。”

他就这样“误打误撞”进入了北大考古系。由此,“湖北、北大、考古”三个关键词,锚定了方勤一生的使命和方向。

而他正式接触考古工作,是从湖北天门石家河遗址开始。

1987年至1990年,时任北大考古学系主任严文明主持发掘湖北天门石家河遗址,一处年代距今约5000年的长江中游规模最大的聚落被缓缓揭开面纱。

石家河古城遗址航拍

“我非常有幸参与和见证了这一时刻,也坚定了我从事文物考古工作的初心。”他说,最让他震撼的,是对遗址水利系统的发现——古人巧妙利用水系,让河流穿城而过,船只可以驶入城内,方便交通,“这种规划理念,竟与现代城市设计不谋而合,不得不惊叹5000年前古人有着如此智慧。”

方勤的视野和志向,亦随着石家河这一重大发现而逐渐明晰。1991年从北大毕业后,方勤就再没离开过考古这一专业。他回到家乡湖北,坚守着考古报国的诺言,向扎实厚重的荆楚大地走去,向“有故事、有生命”的荆楚文物走去。


考古,是慢活,更是苦活儿,正所谓“吃不了苦,考不了古”。

“一个遗址的发掘,往往需要几代人接力。”方勤说,盘龙城遗址的发掘已逾50年,殷墟的发掘更是持续了百余年。这种坚守,要求考古人有着“甘坐冷板凳”的较真劲儿。

谁也没想到,这个曾被认为“灰头土脸”的专业,现在正悄然升温,成了年轻人的 “新宠”。

方勤说,如今,博物馆的火爆让他倍感欣慰。“以前想都不敢想,现在去湖北省博物馆、国家博物馆等大型博物馆都要提前抢票。”

而更让他惊喜的是,博物馆内70%的参观者是30岁以下的年轻人,“这说明历史离年轻人并不远。”

曾侯乙铜鉴缶1978年出土于湖北随州曾侯乙墓

年轻人为何会爱上博物馆?方勤认为,关键是“找对了与年轻人的对话方式”。湖北省博物馆的“古代冰箱”曾侯乙铜鉴缶就是个例子——原本只是件用于冰酒的青铜器,当人们发现它既能当“冰箱”,又能当“烤箱”,关注度自然飙升。还有湖北省博物馆内的战国干煸鱼,躺平了两千年后竟然成为了网红。

“考古早已不是单打独斗,科技让它越来越‘潮’,也让考古越来越接近年轻人。”他举例,出土时像“面条”一样柔软的秦简汉简,通过脱水保护、红外线扫描,字迹变得清晰可辨;石家河陶器里的残留物分析,能让我们知道5000年前的先民已会酿酒……这些技术的介入,让考古成果更立体地呈现在公众面前。

而这位深耕荆楚文明的考古人,如今仍坚守在荆门等地的田野考古现场,带着人们触摸着历史的温度。

“我们考古人没变,依然走在充满希望的田野上,一点点寻找古代文明的密码。”方勤说。

“要读懂荆楚文明,得先端起‘楚人的酒杯’。”在方勤看来,酒文化,是解读荆楚文明的一把钥匙。

“5000年前的楚人先民,就懂怎么把酒喝得有滋有味了。他们能酿出甘醇的酒,能造出‘古代冰箱’冰镇酒水,还会在丰收时摆上‘酒局’庆祝——这些不是想象,而是考古发掘出的真实历史。”

他说,从石家河遗址发掘的饮酒陶器,再到能“温酒”“冰酒”的古代冰箱,无不体现着古代楚人的智慧。

“酒不仅是古代楚人的饮食文化,更融入了古代楚人的礼仪与情感。酒里藏的不只是技术,更是楚人的性情。”方勤说,古人在祭祀、丰收庆典中以酒敬天地、贺丰年,这种对生活的热爱,正是湖北人豪迈性情的文化基因。

石家河遗址里出土的陶器

酿酒技术的发展,离不开农业的支撑。方勤介绍,长江流域是水稻的发源地之一,当水稻、粟等谷物产量逐渐丰裕,先民便开始探索将粮食发酵酿酒。石家河遗址出土的大量陶缸,容量从几升到几十升不等,内壁残留的淀粉粒和酵母细胞,证明它们曾是规模化酿酒的“生产线”。

饮酒文化,也推动着古人技术的进步。湖北省博物馆镇馆之宝“古代冰箱”曾侯乙铜鉴缶,由外部的鉴、鉴内置的缶组成,夏天使用时,在方缶里面盛酒,在鉴与缶的缝隙中放冰,就可以达到冰酒的效果。冬天则贮存温水,尊缶内盛酒,这样就可以喝到“冬暖夏凉”的酒,堪称“战国版空调酒柜”。

从石家河先民的陶缸酿酒,到战国时期的冰酒鉴缶,湖北作为楚文化的发祥地,其酒文化源远流长,数千年来酒香从未断绝。枝江酒业秉承这一传统,融合古法酿造技艺与现代科技,延续了湖北地区浓郁的酒文化血脉,成为荆楚大地酒香的现代代表之一。

对传统酒器的现代创新运用,亦是荆楚酒文化活态传承的生动体现。如今,枝江关庙山遗址出土的新石器时代大溪文化彩陶筒型瓶造型,也被应用到了枝江酒业“谦泰吉”的酒瓶设计中,体现出对楚地文物和酿造文化的敬意与传承。

新石器时代大溪文化出土的彩陶筒型瓶

“酒里藏的不只是技术,更是楚人的性情”。枝江酒不仅继承了古楚人酿酒的智慧,更将湖北人豪迈洒脱的文化基因融入每一滴酒中,是楚酒文化活态传承的生动体现。

抚摸着“谦泰吉”的酒瓶,方勤的思绪仿佛又回到了大溪文化的考古场景中,他说:“我们考古人做的,就是让这些沉默的文物‘说话’,让年轻人知道,我们的文化有多精彩,让今人读懂古人的创造,让文明的火种代代相传。”方勤说,当年轻人在博物馆里为一件文物惊叹,当更多人愿意走进田野了解历史,这份传承就有了最坚实的力量。

作为长江中游文明的“探寻者、守护者、传承者”,方勤和团队从未停下脚步。他说,未来,他们还将继续用科技赋能考古,让更多遗址“说话”,通过更生动的讲述,让荆楚文明“活”起来,并“走”向世界。

真年份,敢较真

《真枝酌见》下期继续探寻

那些扎根荆楚、胸怀天下的

先锋人物与品牌故事,

品味奋斗真谛,共谱时代华章。

来源:黄磊 甄子萱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