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文章推荐 家电百科 实时讯息 常识
您的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乱世上海的 “情报暗战”:佐尔格和他的小组如何在此扭转乾坤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8-17 08:07:00    

“传奇特工”佐尔格来华的第一站,选在了上海。

彼时的上海,人口已达300万,是仅次于伦敦、纽约、东京、柏林的全球第五大城市,也是西方人在远东活动的中心。从繁华的商业中心、租界,到复杂交错的里弄、工厂区,各国政治势力、情报机构将上海作为基地,构成了世界情报战的重要战场。

也正是在这种庞大城市的脉络里,佐尔格和他的“拉姆扎”小组成员,以学者、商人、记者等身份活跃在各方势力之间,两年间向莫斯科发回情报电报数百封。

佐尔格。

由于情报工作的特殊性,他们的活动往往隐没在历史档案的角落,他们的丰碑往往潜藏在时光长河的深处。为了追寻佐尔格和“拉姆扎”小组的足迹,我们拜访了上海师范大学教授、上海抗战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研究会会长苏智良。

苏智良告诉我们,在华懋饭店(今和平饭店)落脚后,佐尔格的公开活动是研究银行业务,这源自他在汉堡经济学院研究过的课题;由于自身的国际背景,他还得到一项来自德国化学会的委托,调查中国市场销售一家公司产品的可能。

青年会大楼。

华懋饭店在当时属于顶级豪华酒店,收费昂贵,佐尔格不久就搬了出来,搬入位于八仙桥的青年会大楼(今西藏南路123号)。我们追寻着佐尔格的脚步,来到青年会大楼。宾馆大楼内,依旧宾客依旧往来如梭,一张今昔对比图高悬。如图所示,如今大楼的风貌,一如当年佐尔格入住之时。

后来,他又定居在山阴路145弄2号尾崎秀实的居所,并以此为在沪基地开展活动。张家禾是虹口记忆传讲室首席传讲人,在他的带领下,我们来到这幢红砖灰墙的三层平房。张家禾总结,当时“拉姆扎小组”的活跃,离不开这处越界筑路、华洋杂处之地。

所谓越界筑路,即外国租界蛮横地将路修到租界外,在原本由中国管辖的土地上行使行政自治权和治外法权。这也造成了华洋杂处、管理混乱的局面,比如马路及路旁归租界管,弄堂深处归中国警察管——这为情报活动提供了有利条件。

虹口区山阴路。蒋迪雯摄

此外,“拉姆扎小组”成员鲁特·维尔纳在福开森路(今武康路)和吕班路(今重庆南路)租下的独栋洋楼,也是佐尔格常光顾的地方。

苏智良介绍,1931年“九一八”事变,关东军侵占中国东北,随着形势的愈发严峻,佐尔格的工作重心也开始发生转变,“尤其是判断日本是否会进攻西伯利亚”。

这份关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总进程的情报,就来自佐尔格在上海组建的“拉姆扎”情报组。

1941年,苏德战场。德军集中兵力向莫斯科发动进攻,苏联首都岌岌可危。恰在此时,佐尔格传来一份重要情报:日本将向太平洋方向发动战争,而非苏联方向。收到情报后,斯大林放手从远东地区抽调10个精锐师,千里驰援莫斯科。炮火轰鸣中,此前高歌猛进的德军被迫停下脚步,二战苏德战场迎来重要转折点。

原标题:《乱世上海的 “情报暗战”:佐尔格和他的小组如何在此扭转乾坤》

栏目主编:杜晨薇

来源:作者:解放日报 肖彤 牛益彤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