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机场单日航班量达680架次 9号线一期盾构机下穿墨水河


青岛机场航班量和旅客量持续攀升。
机场单日旅客吞吐量超10万人次
8月13日,青岛机场国际及地区今年旅客量突破200万人次;8月15日,青岛机场单日旅客吞吐量达10.1万人次,创历史新高;8月16日,青岛机场单日航班起降数量达680架次,刷新开航以来最高纪录。暑运旺季以来,青岛机场航班量实现明显增长,截至8月16日,累计保障航班2.98万架次,其中连续47天超600架次;日均航班量达633架次,较6月提升18.5%。
起飞正常率居华东地区首位
面对航班量与旅客量的持续攀升,青岛机场提前谋划、高效响应,协同空管、航空公司统筹协调,通过优化航班时刻、合理规划停机位资源,提升航班运行效率;依托A-CDM系统实时监控航班动态,精准应对航班及客流高峰,统筹客梯车、摆渡车等保障资源,根据航班落地时间、旅客机上等待时间等确定保障次序,减少旅客等待时间。截至7月31日,青岛机场航班起飞正常率超90%,位列华东地区第一名;航班靠桥率达98.92%,位列千万级以上机场前列。
青岛机场运行指挥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本场备降航班主要来自北京、大连以及济南、烟台等周边城市。青岛机场作为新投运机场,机位资源充足且保障能力较好,接收保障的备降航班量在华东地区乃至全国机场中都是排在前列的。进入暑运以来,我们共接收备降航班91架次,环比提升184%,保障旅客约1.35万人次。”
航线网络持续优化
截至8月15日,青岛机场累计开通国内客运航线166条,覆盖城市86座。加密广州、长春、杭州、乌鲁木齐等24条快线、准快线;结合市场需求,加密齐齐哈尔、延吉、赣州、武夷山等航点,新开及恢复十堰、长治、池州、南阳、满洲里、陇南等航点。航线网络持续扩容升级,暑运期间,国际地区旅客量大幅增长28%,航线数量达到25条,其中11个航点为省内独飞航点,差异化布局优势显著;日韩门户枢纽能级再提升,新开清州、静冈航线,进一步覆盖日韩二、三线城市需求,加密首尔、大阪等航线,推动日韩旅客量同比增长36%。中转体系建设持续深化。深入贯彻落实民航局“干支通,全网联”战略部署,在持续加密国内快线、优化支线航点布局及时刻资源配置的基础上,联动乌鲁木齐、深圳、武汉、西安等国内40个机场,实现跨航司旅客“一次值机、行李直挂”的便捷中转服务,上海、杭州、哈尔滨、沈阳、成都、广州、长春、武汉等地成为青岛机场热门中转来源地;同时,发挥青岛区位优势,重点打造覆盖国内25个城市“经青飞日韩”高效中转网络,截至8月15日,经青中转日韩占比达20%,显著提升了中转效能和航线竞争力。
“青翼悦行”打造更好出行体验
为给旅客营造更好的出行环境,打造更好的出行体验,青岛机场持续深化“青翼悦行”服务品牌建设,在8月12日转场四周年之际,上“新”一系列服务举措:国内航班值机截载时间压缩至35分钟,国内中转流程实现80分钟迅捷转机,选取部分“空中快线”打造提前15分钟到达登机口即可登机的快捷服务,焕新升级登机牌样式,进一步提升旅客航空出行的美好体验;推出“食、宿、行、游、购”等系列惠民举措,符合条件的旅客朋友可享受机场平价停车场首日停车免费、空铁联运铁路段费用直减、中转免费酒店住宿等福利。
青岛机场将持续提升航班保障精细化程度,强化各环节衔接效率,提高应急处置能力,进一步夯实安全运行基础,为旅客平安、顺畅出行“保驾护航”。

地铁9号线一期荟玉区间右线贯通。

地铁9号线10座车站封顶
近日,地铁9号线一期工程迎来多个重大节点,“永兴1号”盾构机成功下穿墨水河,刷新三期建设中穿越水域最长纪录;正福区间双线盾构克服富水砂层难题顺利贯通;荟玉区间双线TBM以毫米级沉降控制成功穿越13处重大风险源,顺利实现贯通……记者探访了解到,这条被称为青岛北部“金腰带”的地铁线正在加紧建设,土建过半、10座车站封顶。
今年顺利通过132处风险源
地铁9号线的12个机械法区间,不仅需要穿越富水砂层、软硬复合地层、破碎带等不良地质,周边环境同样极其敏感,西户区间需要在全断面富水砂层下穿越130米宽的墨水河,城华区间需要以最小水平净距仅1.91米双线侧穿G20青银高速,荟玉区间双线TBM需侧穿青新高速,铁骑山出入段线暗挖段更是全线最大风险点,上方3米处并行既有燃气管线,下方与暗挖隧道最小竖向净距仅2.8米,被业内称为“在刀尖上跳舞”。
在城华区间,穿越青银高速高架桥就像在豆腐里雕花,每一步都要胆大心细。依托BIM模型及VR工序模拟,通过动画形式呈现施工工艺顺序、流程,对盾构班组工人进行可视化交底,大大提高了工程施工的预见性,并创新提出“全站仪+高精度传感器+AI视觉监测”的复合控制策略,布设120处实时监测点,实现了对青银高架桥梁的全天候不间断监测。据了解,地铁9号线今年已顺利通过风险源132处,机械法区间管片质量提升效果同样显著,成型管片达A率由39.6%大幅提高到72.6%。
土建工程已累计完成54%
青岛地铁集团第一建设分公司坚持源头减碳,在9号线建设过程中探索附属结构钢纤维混凝土控制裂缝综合技术研究,减少钢筋含量46%,降低造价11%,持续优化车站附属及公共区装修设计,节省投资逾亿万元,减少碳排放300余吨,铁骑山车辆段设计统筹考虑布设峰值29.5兆瓦光伏发电,全力配合近零碳线路和虚拟电厂建设。河流水系是城市的血脉,但地下水和地铁的和谐共存,一直是一道世界性难题。借鉴古代“人水自然和谐共生”的思想,海西村站在青岛地铁建设中首次实现富水地层回灌,基坑设置六座回灌井,将地下水原位回灌到地下含水层。惜福镇站采用800毫米厚地下连续墙作为车站围护结构,通过基坑内疏干井与集水坑,将地下水引入地面水仓,经沉淀过滤后,进行场地洒水降尘等再利用。
青岛地铁9号线一期是青岛北部城区织就的一条东西走向“金腰带”,预计2027年通车。项目建成后将联通城阳主城区、高新区核心区域,同时与地铁1号线、15号线换乘,加速推进城阳区与东岸中心城区深度融合。截至目前,地铁9号线土建工程已累计完成54%,其中12座车站已有10座顺利封顶,12个区间双线全长3万余米,已顺利掘进42%。
来源|青岛早报记者 魏铌邦 通讯员 冷雪 陈晓珍 张永超 摄影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