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家电百科 实时讯息 常识
您的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地方食闻】山东全力打造现代海洋经济发展高地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15 15:03:00    

  《山东海洋发展蓝皮书(2025)》显示,2024年,山东在海洋强省建设与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方面取得显著成效,海洋渔业、海洋交通运输、海洋化工和海洋旅游业等为主的海洋经济持续快速发展,“蓝色粮仓”建设、海洋新能源开发加快步伐。未来,山东将明确发展定位、坚持科技引领、优化政策规制、创新体制机制,全力打造现代海洋经济发展高地。近年来,烟台、青岛、威海等山东多地向海图强,因地制宜破解种源“卡脖子”难题;以陆海联动的姿态,拓展海洋经济发展的新空间;以创新为驱动,推动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实现了传统产业向深蓝延伸。

破解种源“卡脖子”难题

  在海洋渔业领域,种源是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所在。近年来,山东省依托海洋资源优势,聚焦水产种业核心技术攻关,通过政产学研协同创新,推动水产种业向高质量转型升级。

  在威海圣鲲水产有限责任公司原种场车间,技术人员正忙着喂养“新入住”的2700多尾绿鳍马面鲀种鱼,目前已收到不少南方育苗场的订单。该公司联合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攻克绿鳍马面鲀苗种繁育技术,完成7代群体选育,选育群体生长速度提升15%以上。

  威海市海洋发展局党组书记、局长姜进军在日前举行的“真抓实干勇争先 狠抓落实促发展”主题系列新闻发布会上介绍,2025年,威海市将聚焦水产种业提质增效,加快11个重点水产种业项目建设,建成2处陆基标准化养殖基地,新增标准化育苗车间3.1万平方米,获批1个水产新品种,全国首家政府主导的公益性海带种质资源库落地。深化“南鱼北繁、北繁南养”新模式,培育石斑鱼苗种1000万尾。

  烟台市海洋发展和渔业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宋贤成在日前举行的“三核引领 烟台担当”主题系列新闻发布会上介绍,水产种业是渔业发展的“芯片”,是保障水产品稳产保供、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的核心支撑。要深入实施种业振兴行动,加快培育水产种业新质生产力。烟台市将着力提升水产种业科技创新能力,探索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协同、育繁推一体的育种创新体系,建立健全“公司+研发平台+研发团队”协同创新机制,实施重大水产品种联合攻关。搭建政府、企业、科研机构三方协作的种业科技创新与支撑服务平台,强化重点品种技术攻关,重点攻关有深远海养殖潜力的优良品种,为深远海养殖提供优质苗种支撑。

  在海洋种业发展的道路上,单打独斗难以形成强大的竞争力,产学研协同创新成为必然趋势。青岛蓝色种业产业园引入中国海洋大学、山东省海洋科学研究院等机构,打造海洋水产种苗繁育全产业链。园区攻克三倍体牡蛎育种技术,培育“前沿1号”“前沿2号”新品种,占据北方70%、南方30%市场份额,打破国外技术垄断。

  青岛市海洋发展局党组成员、副局长李飞在日前举行的“强信心 亮举措 促发展”主题系列第五场发布会上介绍,2025年,青岛将构建海洋科技协同创新贯通体系。加大对中国海洋大学、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等高校及科研院所的支持力度,完善海洋科技成果转化产学研对接工作机制,建立“一库、一账、一清单”,推动高水平海洋科技成果转化落地。

开放赋能发展新空间

  开放是海洋经济发展的必然之路。在推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征程中,山东积极搭建高能级平台,深化国际产能合作,以陆海联动的姿态,拓展海洋经济发展的新空间。数据显示,2023年,山东海洋生产总值达1.7万亿元,占全国总量17.2%,海洋产品出口额同比增长9.3%,覆盖全球150余个国家和地区。

  山东省充分发挥自身的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积极举办各类会议,为全球海洋领域的交流与合作搭建了广阔的平台。青岛西海岸新区依托“海洋十年”国际合作中心,成功举办2024海洋合作发展论坛,吸引了全球52个国家的1900余名政企代表参与,签署海洋生态保护、蓝色经济合作等跨国项目21项。该中心还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合作开展海洋科技培训,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培养专业技术人才超500名,助力构建海洋命运共同体。

  山东省港口集团有限公司以青岛港全自动化码头为核心,打造“一带一路”国际物流枢纽,2024年货物吞吐量突破17亿吨,稳居全球首位,并开通至日韩、东南亚、欧洲的30余条新航线。青岛港凭借智能空中轨道集疏运系统,实现集装箱装卸效率提高50%,带动省内港口与荷兰鹿特丹港、新加坡港等建立数字化联盟,共建全球航运服务网络。

  此外,威海市依托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推动“零碳”生态养殖模式输出,与多国合作建设离岸深水网箱集群,年出口优质海产品超50万吨。

  山东省政府副秘书长,办公厅党组成员卢杰表示,山东是海洋大省,也是对外开放大省。近年来,山东省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大力推动海上丝绸之路发展,为打造海洋对外开放发展新高地进行了不懈努力。第一,打造一系列海洋重大国际合作交流高能级平台。第二,举办一系列海洋领域国际合作交流高层次活动。第三,推动一系列海洋领域国际务实高水平合作。“十四五”以来,全省累计新设涉海类外商投资企业178家,船舶及海工装备、水产品等对外贸易不断扩大,海洋经贸合作水平不断提升。

推动传统产业向深蓝延伸

  科技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在海洋经济的发展浪潮中,山东积极顺应时代发展趋势,以创新为驱动,推动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实现了传统产业向深蓝延伸,新兴产业抢占未来赛道的良好发展态势,新质生产力正重塑着山东海洋经济的版图。

  青岛市“国信1号”全球首艘10万吨级智慧渔业大型养殖工船实现规模化投产,年养殖大黄鱼、三文鱼等高附加值鱼类3700吨,较传统近海网箱效率提升300%,其封闭式循环水系统和智能投喂装置获12项国家专利,产品远销日韩及东南亚市场,带动全产业链产值超50亿元。

  威海市创新“陆海接力”生态养殖模式,在荣成海域建成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通过“鲍鱼—海带—海蜇”多营养层级立体养殖,亩产效益增加40%,养殖尾水自净率达100%。当地企业研发的耐低温三倍体牡蛎苗种打破国外垄断,占据北方市场70%份额,年加工牡蛎肉、预制菜等产品15万吨,带动2000余户渔民增收。威海提升远遥浅海科技湾区科创能力,高质量完成3.22亿元增发国债资金支持国家海洋综合试验场(威海)建设项目,年内吸引海试单位开展重大试验40次以上,落地转化海水淡化装置、海空天一体化设备等技术成果,建设海洋碳汇数字化平台,锻造海洋科技创新核心竞争力。

  山东省发展改革委相关负责人表示,山东将全力提升海洋科技自立自强,打造解决重大科技问题的战略要地。进一步加强涉海重大创新平台布局,打造一批高能级创新平台。进一步提高海洋科研创新服务能力,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机制,实现创新链与产业链的有效衔接。进一步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鼓励企业通过“赛马”方式“揭榜挂帅”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以发展动能促进和提升全省海洋产业新质生产力。加快开展蓝色良种创新、养殖、加工关键技术与设施研发,推进海洋渔业转型提升。以治理能力保障和规范全省海洋产业新质生产力。全力做好项目用海要素保障,推进全省涉海重大项目顺利实施。持续开展海洋生态环境改善和海洋生物多样性保护,系统推进全省典型区域海洋生态系统碳储量调查评估,加快美丽海洋建设。持续开展涉海专项执法行动,切实提升平安海洋建设水平。

(王佳仪)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