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规公示!济南拟划定核心管控区范围,制定差异化发展指引策略
4月30日,《济南市黄河流域国土空间专项规划(2024-2035年)(草案)》(以下简称规划草案)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根据规划草案,在济南市域内划定统筹研究范围和核心管控区范围,核心管控区在建设管理上持续推进公共服务设施共建共享,实现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助力沿黄地区高质量发展。

市域范围规划“四区一带”总体格局
草案规划期限为2024年-2035年。目标是到2035年,实现“黄河长久安澜空间支撑更为坚实、流域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根本改善、绿色高质量发展水平显著提升、黄河文化影响力显著扩大、沿黄区域协调发展格局全面形成”的五个目标,积极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济南实践,助力加快建设“强新优富美高”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强省会。
按照主体功能定位,在济南市域范围内,规划草案划分为“四区一带”总体格局,即中部城市发展区、泰山北麓生态屏障区、济章农业发展区、长平生态协调区和黄河生态文化带。其中,中部城市发展区囊括主城,泰山北麓生态屏障区覆盖南部山区、长清南部。

做好“五水”统筹文章,“三维”推进高质量发展
《济南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提出构建“一山一河、多廊多点”的全域生态空间格局。
据此,规划草案构建了黄河流域生态安全格局,其中,黄河、小清河分别列为一、二级生态廊道,华山湖、澄波湖、白云湖、玉清湖、玫瑰湖为一级生态节点。做好“五水”统筹,助推流域和谐发展。“五水”,即水安全,流域安全防灾协同调控;水生态,流域生态保护修复治理;水环境,流域环境质量持续改善;水文化,流域文化整体保护利用;水资源,流域资源节约集约利用。

根据规划草案,从沿黄城镇空间、乡村空间、产业空间三个维度,推进流域高质量发展。沿黄城镇空间提质增效:高水平建设济南都市圈,构建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补齐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短板,提升配套设施新效能;引导高能级服务和高端要素加快聚集,打造科创策源新高地。
沿黄乡村空间分类振兴:制定差异化乡村振兴实施路径,分类引导乡村有序发展;保障乡村产业空间,优化空间改善人居环境;规范有序开展土地综合整治工作,持续推进土地高效集约利用。沿黄产业空间优化升级:优化沿黄产业空间布局,共建沿黄现代产业走廊;规范沿黄现有产业园区布局,促进园区集约集聚发展;持续推进沿黄重点地区工业项目入园,深入推进化工园区整治提升。
核心管控区沿黄划分为三段
在核心管控区,规划草案从功能用途管制、空间布局管控、建设实施管理三个层次做好管控和引导。
在功能用途管制方面,聚焦济南黄河沿线地区,具体实施路径为分段指引、分区施策、分片导控。基于黄河河道类型、自然地理格局和两岸城乡建设条件,将沿黄区域划分为长平山水段、鹊华城光段、济章田泽段三段,明确分段发展方向。统筹考虑济南沿黄区域自身特点,将核心管控区划分为生态保育区、高效农业区、乡村发展区、城镇发展区四大分区,制定差异化策略引导。落实主体功能区要求,结合黄河流域开发保护格局,将核心管控区划分为农产品主产区、重点生态功能区和城市化地区,实行差异化导控管理。
空间布局管控上,统筹考虑人、地、产、城、乡发展要素,结合黄河济南段特点与核心管控区范围划定,制定差异化发展指引策略。建设实施管理上,落实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战略,制定差异化的城乡发展分类引导,改善沿黄生产生活环境,实现城乡居民生活美丽愿景。
记者:罗晓飞 编辑:吕冰 校对:李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