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家电百科 实时讯息 常识
您的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不误农时耕耘忙 田畴沃野蕴希望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5-08 05:53:00    

【经济界面】

光明日报记者 陈 晨

5月5日,立夏,春与夏匆匆交过了“接力棒”。自此,气温日渐升高,万物进入旺盛的生长期。农谚讲,立夏看夏。夏季粮油主要作物冬小麦进入灌浆期,冬油菜开始收获。同时,玉米、水稻等作物春播进入高峰期。

广袤田野上,一簇簇油菜被颗粒饱满的菜荚压弯了腰,轰鸣的收割机来回穿梭,收割、脱粒、碎秆一气呵成;连片的高标准农田上,绿油油的小麦在自走式平移喷灌机等设备的灌溉下,“心满意足”地喝足养分;黑土地上,大马力机车牵引着精量播种机,精准地将种子播撒进希望的田野。目前东北地区已春播粮食近1亿亩,完成超两成……阡陌间、原隰上,随处可见农业新质生产力具象化的场景,千里沃野孕育着丰收的希望。

四川省广安市邻水县袁市镇粮油基地工作人员在育秧中心向室外转移秧苗。新华社发

稳面积:以惠农政策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

走进山东济宁嘉祥县马村镇,一望无际的麦田带着醉人的绿跃入记者眼帘。轻微的嗡嗡声传来,只见四台无人机组成一排,正在麦田上空轻舞。细密的药剂如薄雾般均匀洒落,为小麦披上一层“防护衣”。马村镇种粮大户山保领站在田边,目光追随着无人机,脸上满是欣喜:“以前人工喷药费时费力,还担心踩坏麦苗。现在这无人机喷药又快又好,省心多了!”

“这些无人机,得不少钱吧?”记者问。

“不多!有政策给分担哩!”山保领憨笑着和记者理起了账,“我这4台无人机,用上国家农机补贴政策,一台就省了8000多块钱。我今年还买了台拖拉机,补贴了将近4万块!现在家里大小农机具有七八台,都享受了补贴。我还能带机具入股合作社,承接机械化作业,收益好得很。有这好政策,种地越来越带劲!”

“带劲”不是说说而已,实打实的种植面积是最好的印证。

山保领告诉记者,今年他流转了4000多亩土地,主要种小麦、玉米等大田作物。“国家的好政策多着咧!比如有耕地地力补贴,为我们种粮农民降成本。再比如小麦保险每亩地30块钱,财政补贴了24块,一亩地我个人只用承担6块钱。”山保领说。记者了解到,嘉祥县农险承保机构还为参保农户提供“无人机植保+价格指数保险”双重保障,帮助种植户规避市场价格风险,保障其稳定收入,提高规模化种植效益。

稳住种植面积,才能稳住粮食生产的底盘。各地各部门从补贴、保险等惠农政策入手,健全收益保障机制,充分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广东广州早在2018年就出台了专门针对粮食生产大户的支持政策,逐年增加财政资金补贴;云南西双版纳勐海县为种粮大户发放财政统筹奖补资金;安徽合肥扎实推动政策性农业保险扩面提质,进一步提升农户种养积极性……今年,国家继续加大对粮食生产的支持力度,提高小麦、早籼稻最低收购价,稳定玉米大豆生产者补贴和稻谷补贴,实施稻谷、小麦、玉米完全成本保险和种植收入保险全覆盖政策,为实现粮食产量1.4万亿斤左右的目标提供政策保障。

农业农村部总农艺师、种植业管理司司长潘文博介绍,据农情调度,预计今年粮食意向种植面积17.9亿亩左右,其中春播粮食面积9.6亿亩,均比上年有所增加。

在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博湖县本布图镇,农户操作移栽机移栽辣椒苗。新华社发

提单产:“四良”融合力争取得新突破

立夏这天,江西吉安遂川县的一场大雨不期而至。迎着风,无人驾驶插秧机在遂川县枚江镇邵溪村的“稻-稻-油”轮作区雨中作业。插秧机走过,一株株嫩绿秧苗便在田里齐整整地扎根安家。

不久前,这里刚收割完“中油早1号”油菜。说到这个油菜品种,遂川县农业农村局高级农艺师焦丁华打开了话匣子:“当时,中国农科院油料所组织专家,对‘中油早一号’这个早熟油菜品种进行了实收测产,平均亩产达177.65公斤,刷新了我国‘稻-稻-油’三熟制种植模式下油菜单产纪录。”

什么是“稻-稻-油”三熟制?焦丁华介绍,“稻-稻-油”三熟制指早稻、晚稻、油菜一年内三茬作物轮作,是江西等南方地区利用冬闲田提高油料作物供给的重要途径。而在保障双季稻种植的基础上,要实现油菜、水稻从容衔接,选好品种无疑是关键。

“传统短生育期油菜品种生育期180天左右,难以适应长江中下游‘稻-稻-油’三熟制模式下茬口需求,导致大量冬闲田闲置。中国农科院油料所研究培育的这个‘中油早1号’只要大概170天就能成熟,能实现‘稻-稻-油’茬口有序衔接,相当于‘抢’回了一季冬季作物生长时间。另外,这个品种不只是早熟,亩产和含油量都高,可以说是高产又高油。”焦丁华说。

良种配良法,这是单产提升的一种路径,也是一个缩影。实施粮油作物大面积单产提升行动,是提高粮食产能的重要举措。今年,从春耕开始,农业农村部就指导各地持续推进良田、良种、良机、良法的“四良”融合,力争大面积单产提升取得新突破。

“良田方面,更加注重提升地力,加快高标准农田建设,大力发展节水灌溉;良种上,更加注重突破性品种推广应用;良机上,更加注重高性能播种机的应用,提高整地和播种质量;良法上,更加注重推广玉米的密植精准调控,大豆的大垄密植,水稻的集中育秧、机械插秧抛秧、有序摆栽等关键增产技术措施。”潘文博表示,“同时各地大力推广这几年市场非常看好的、农民特别欢迎的水肥一体化技术,把真正好用、管用、实用的技术落下去。”

“四良”融合,离不开科技支撑。窥斑见豹,我们看到农业新质生产力在田畴沃野蓬勃生长的场景——河南新乡平原示范区的高标准农田里,矗立田头的“六情预测监测站”,可以在农作物全生育期对气、水、土、病、虫、苗等多要素实现农田生态实时监测;江西新余市渝水区南安乡东洛村的水稻种植基地,栽插的秧苗是华南农业大学科研团队研发的丝苗香米新品种;黑龙江北大荒柳河农场玉米科技示范地块里,农机技术人员采用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按照现场作业地块设定作业路线……

当一块块良田、一粒粒良种、一台台良机、一种种良法融合聚力,当农业新质生产力为古老的农耕文明注入新的活力和动力,那绘就在广袤原野上的丰收图景,怎能不令人充满期待!

在福建省福州市马尾区琅岐岛的一处玉米地,福州供电公司员工帮助农户使用共享电源进行灌溉。谢贵明摄/光明图片

夺丰收:打好夏收粮油收官战

夏收粮油是全年农业生产的第一仗,事关全年粮食生产大局。

据农业农村部农情调度,冬小麦拔节期一二类苗比例为91.2%,与上年相当、好于常年;冬油菜主产区气候条件总体有利,加上增产措施技术到位率高,油菜长势为近几年最好。总体看,今年粮油生产开局较好,丰收有好的基础。

但不到最后关头,粮食生产须臾不可放松。眼下,黄淮海地区冬小麦进入产量形成关键期。中央财政提前全额预拨16亿元“一喷三防”资金,近期又下拨农业生产防灾救灾资金3.76亿元,支持各地抗旱防病虫防“干热风”,努力夺取夏粮丰收。

粮食主产区河南省的8500万亩小麦进入灌浆期。这个时期既是产量形成的关键期,也是需水的高峰期。“当前,要围绕提高小麦的粒重来加强田间管理,缺墒的麦田要尽量在5月10日之前补浇一次灌浆水。浇水时一定要注意不能大水漫灌,特别是不能让田间积水,同时不要在大风天气浇水,以免发生倒伏。”农业农村部小麦专家指导组顾问、河南农业大学教授郭天财说。

近期,河南多地出现晴热天气,小麦遭遇旱情。与天争时,各地各部门积极抗旱。4月1日以来,全省麦田累计浇灌10743万亩次,其中4月19日以来浇灌4316万亩次。河南省农业农村厅派驻18个小麦专家指导组,指导各地通过适时浇好灌浆水、喷施叶面肥等措施,促进籽粒灌浆,增加小麦粒重。

目前,距冬小麦大面积收获还有一个月左右,夺取丰收还要过干旱、病虫、干热风、烂场雨等多个关口,加强田管抗灾夺丰收的任务较为艰巨。

潘文博表示,农业农村部将坚决打好“奋战120天夺夏收粮油丰收行动”收官战,一个关口一个关口地过,一个环节一个环节地抓,奋力确保夏收粮油首战告捷。一是抓精细指导促增产。继续组织农技人员进村包户联主体、科技小分队一线蹲点指导,落实好肥水管理、“一喷三防”等措施,主要是保穗数、攻粒数、增粒重,促进小麦单产提升。二是抓好统防统治控病虫害。大力推广统防统治和联防联控,遏制病虫暴发危害。三是抓防灾减灾降损失。密切监测干旱、干热风、烂场雨等气象灾害,及时发布预警信息,及早做好物资储备和技术准备,一旦发生灾情,第一时间应急处置。同时,做好机收和应急抢收抢烘的准备,确保颗粒归仓。

《光明日报》(2025年05月08日 15版)

来源: 光明网-《光明日报》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