锐评|俄乌谈判为何无果而散
俄乌战事延宕至今,双方近日在土耳其伊斯坦布尔举行了三年多来的首次直接谈判。然而,谈判仅持续数小时,除达成交换1000名战俘的协议外,未能在停火、领土或安全保障等关键议题上取得任何实质进展。如此“虎头蛇尾”的直接谈判,暴露出俄乌冲突深层矛盾的复杂性与外部调解的局限性。

俄乌这次为什么没谈成?首先,俄乌双方在核心诉求上存在巨大分歧。俄罗斯坚持要求乌克兰承认其对克里米亚及东部四州的控制,承诺不加入北约,并大幅削减军事力量,以换取停火。反观乌克兰,则坚决要求恢复1991年边界,收回所有被占领土,并将加入北约作为国家安全基石。双方目标针锋相对,几乎没有妥协空间。俄罗斯视乌克兰的中立化与其地缘安全直接挂钩,乌克兰则将领土完整和靠拢西方视为不可退让的底线。这种结构性对立,使得和谈取得实质性突破难于登天。
其次,谈判更多是迫于外部压力而非内生意愿。特朗普政府上台后,多次公开宣称将迅速促成俄乌和平,敦促双方展现谈判姿态。无论是俄罗斯还是乌克兰,都不愿被贴上“破坏和平”的标签,因此来到了伊斯坦布尔的谈判桌前。然而,双方均缺乏真正妥协的意愿,只是为避免被指责为和平进程的阻碍者,而非真正寻求解决方案。
最后,交换战俘虽为谈判唯一成果,却并非突破。自2022年俄乌冲突爆发以来,战俘交换一直是双方为数不多的持续接触领域。此前已有多轮交换,涉及数千人次。此次1000名战俘的交换,仅是既有机制的延续,属于量变而非质变。相比停火、领土归属或安全架构等核心问题,战俘交换的技术性较强,政治敏感度较低,难以作为谈判整体进展的标志。
美国在俄乌谈判中的调解作用备受期待,但其影响力显然有限。首先,美国对乌克兰的控制力已大幅下降。2025年,欧盟和英国已成为乌克兰军事与经济援助的主要来源,乌克兰战场的实际态势更多受欧洲支持的影响。乌克兰在谈判中的强硬姿态,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其对欧洲支持的信心,而非完全依赖美国的态度。
在俄罗斯一方,美国的立场同样缺乏说服力。美国仍是全球对俄制裁的主要推动者,制裁清单涵盖数千企业和个人,经济封锁未见松动。同时,美国虽公开施压乌克兰放弃通过武力收复失地的幻想,却仍在情报分享和军事装备上为乌克兰提供支持,例如向乌克兰提供报废F-16战机以维护其机队。在俄罗斯看来,美国既未展现推动和平的实际筹码,也未能在制裁问题上展现灵活性,难以成为可信的中间人。
归根结底,伊斯坦布尔谈判的失败,源于特朗普政府对俄乌冲突复杂性的严重低估。欧洲作为乌克兰主要支持方的角色被忽视,俄乌各自的国家战略韧性也未被充分考量。当前谈判更像是各方为应对外部压力而进行的“表演”,而非迈向和平的实质步骤。未来,若要打破僵局,需正视冲突的结构性难题,并重新审视外部调解的角色与限度。
(作者单位:上海外国语大学上海全球治理与区域国别研究院)
来源:北京日报客户端
作者: 王思羽